让北宋头痛不已的契丹,是现在哪个民族?讲出来你可能不信

发布时间:2024-09-16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上,有一句话叫做“胡虏无百年之运”。
也就是说,北方那些游牧民族的政权,没有哪个能持续超过100年。
这并不是说他们100年后就一定灭亡,而是会分裂瓦解。
这是因为游牧民族的生存环境较为恶劣,他们的部落领导人选举制度实行的是兄终弟及制度。
这种制度有一个非常致命的缺陷,那就是等到兄弟几个人都当过部落领导人之后,到了下一代领导人的时候该由谁来做呢?你的父亲做过可汗,我的父亲也做过可汗,凭什么我不能做?所以第二代人时,很容易发生同室操戈的现象。
比如汉朝时强盛一时的匈奴帝国,曾发生五单于并立的情况。
最后,曾经强盛的匈奴帝单于来到汉朝俯首称臣,标志着汉朝与匈奴长达百年的战争以汉朝胜利告终。
唐朝时期的太宗皇帝李世民,也是利用了突厥的吉利可汗和突利可汗叔侄之间的矛盾,最终灭掉了草原上的东突厥帝国。
然而,草原上曾崛起过一个民族,第一次打破了百年魔咒,建立了一个长达200年的王朝,这就是契丹族。
这个民族的存在时间基本上与北宋王朝重合。
但由于后来历朝历代将北宋王朝视为中原正统,所以在历史书上很少提及这个王朝,存在感不高。
可是,在当时的东亚世界里,北宋并不是天朝上国,真正的天朝上国是契丹人建立的大辽王朝。
它号称继承了大唐王朝的正统,与北宋形成南北朝关系,这种说法也得到了当时东亚包括西夏、日本、高丽等各民族的承认。
北宋王朝与它的关系,名义上是兄弟关系,但是每年北宋王朝都要给它输送三十万两白银的岁币。
到底谁的地位更高,不就一目了然了吗?北宋王朝严格来说,也不算是一个大一统王朝。
在它之前,中原的农耕王朝一直是东亚地区的核心,是大家仰慕的天朝上国。
但到它之后,这个地位发生了变化,居然被草原游牧民族所建立的王朝取代。
那么,这个契丹族所建立的大辽王朝,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现今的他们又在哪里呢? 幸运的契丹 契丹这个民族发源于今天东北的辽河平原。
在古代,这个地方并不是一个农耕区,因为这个地方处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附近。
既可以农耕,也可以游牧,更可以渔猎。
所以契丹民族严格来说,是一个游牧渔猎兼而有之的民族,而不是单纯的草原游牧民族,它与后来清朝的女真民族是一模一样的。
北方蒙古草原的游牧民族看起来非常厉害,但其实也非常脆弱,只要中原王朝足够强大,一场战争就能将其击溃。
比如唐朝时,就一战灭掉了东突厥帝国。
但渔猎民族则不同,它的战斗力虽然不及游牧民族,但它的韧性却强大得多。
大唐王朝搞了100年都没能搞定它。
甚至为了防御契丹,还产生了一个副作用——安禄山。
随着中原王朝的衰落,对东北地区的掌控力越来越弱,契丹就逐渐崛起,成为了这一块地头蛇。
但由于这个地方物产贫瘠,没有足够资源建立起一个高消耗的政权组织,所以一直处于游牧部落形态。
虽然唐朝灭不掉它,但它其实也奈何不了唐朝。
唐末五代,这里出现了一位天骄般的人物,他就是辽太祖耶律阿保机。
我们要知道,建立一个政权必须有官僚体系,而官僚体系需要读书人。
读书人不可能是穷人,因为穷人在当时读不起书。
而当时的东北就是一个穷地方,养不起那么多读书人,自然无法组建出一个政权。
但是唐朝末年,天下大乱,中原地区大量读书人北迁。
耶律阿保机抓住了这个机会,他礼贤下士,逐渐获得了这些中原汉人的效忠。
有一个标志性事件,就是他在辽河平原建立了第一座城市龙城。
要知道,运营一座城市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很多人才。
比如各部门行政管理员、警察城管、工匠商人,这些都是贫穷的游牧民族无法提供的。
凭借中原汉人的帮助,耶律阿保机在草原上开国称帝,建立了大辽王朝,这也是个世界奇观。
古往今来,没有哪个民族在没有拿下中原大地的情况下,能建立王朝,但他做到了。
然而这个王朝有一个致命缺陷,那就是维持王朝运转的官僚系统是靠中原人才输出。
如果中原重新归于大一统,停止人才输出,那么这个王朝就完了,所以留给他们的时间窗口并不多。
太祖皇帝耶律阿保机死后,继位的是太宗耶律德光。
这也是一位雄主,他抓住了中原大乱、天下无主的机会,积极干预中原的斗争。
他从石敬瑭手上,拿到了至关重要的燕云16州。
这个地方是一个农耕区,获得这个地方,不仅能获得源源不断的人才输出,还能获得稳定的财政收入。
以前契丹在大草原上生活时,一场天灾人祸可能就会毁灭一个帝国,这是游牧经济的脆弱性。
但农耕经济比游牧经济稳定得多,再也不用担心一场暴风雪会毁灭帝国。
首胜中原成上国 但很快他们就面临一个重大挑战。
我们前面说过,一旦中原统一,游牧民族的噩梦就来了,之前的秦汉爆锤匈奴,隋唐狂揍突厥,莫不如此。
在他们消化燕云16州这20年的时间里,中原迅速完成大一统,宋太祖赵匡胤成功建立了宋朝。
燕云16州是中原大一统王朝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可想而知,大宋一定会来收回。
然而历史再次眷顾了契丹人。
宋太祖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其弟宋太宗继位。
宋太宗与宋太祖不同,宋太祖是凭军功得天下,身经百战,而宋太宗赵光义却是一个坡脚巨人,擅长内政却不擅长行军打仗。
可赵光义偏偏人菜瘾大,上位后第一件事就是带领全国军队消灭了五代十国的最后一个割据政权北汉,然后乘胜追击,准备收回燕云16州。
如果从基本面分析,当时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军事实力,优势均在宋朝一方。
经济方面就不用多说了,军事方面一向有个刻板印象,即契丹人的军事实力强于宋朝,但那是宋朝中后期的事。
前期,宋朝的军事实力其实比契丹人还强。
当时宋朝的军队是从五代十国的尸山血海中杀出来的骁勇悍将,绝对是身经百战,与后来那些软脚虾不同。
面对来势汹汹的宋太宗赵光义,当时契丹贵族商量的是如何退守草原,而不是保卫燕云16州。
最终,是当时的辽国皇帝力排众议,派遣名将耶律休哥率领3万骑兵,对阵宋朝30万精锐部队。
宋太宗觉得优势在我,根本没将耶律休哥放在眼里。
这不能说他轻敌,事实如此, 耶律休哥只有3万精锐,但宋朝那30万也是精锐 ,真的很难想象耶律休哥能够掀起什么浪花。
耶律休哥也明白这一点,他决定剑走偏锋,率领三万人趁夜袭击,希望利用夜色掩护,制造恐慌,速战速决。
这并不是什么高明的策略。
恐慌这种东西,只存在于普通士兵之间,精锐部队之所以称为精锐部队,是因为他们能够临阵不惧。
面对耶律休哥的袭击,宋朝军队并未退缩,契丹人的部队非但没有打出预想中的效果,反而陷入胶着。
眼看天就亮了,他们快被包围了,突然有人送来神助攻,他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以当时的情况来看,只要他把指挥权交给手下,耶律休哥的人头就能送到他面前。
但他坚持要亲自指挥。
当面对拼命朝他冲来的耶律休哥时,他慌了。
耶律休哥不怕死,赵光义却不敢冒这个风险,哪怕是万分之一也不行,我是皇帝,我的命金贵。
就在决战的关键时刻,赵光义不知道从哪里找来了一辆驴车,跑了。
皇帝没了,宋朝军队的阵型就动摇了,这一动摇让耶律休哥反败为胜,直接打穿了宋朝军阵。
这场战斗后,宋朝这边其实并未伤筋动骨,但宋人的脊梁骨却被打断了。
宋人的心气没了,以后再没人敢提主动进攻,战争的主动权进入了辽国的手里。
公元1004年,辽国萧太后率领大军南征,企图吞并宋朝统一天下。
但在宋朝这边遇到了层层阻击,军队损失严重,一时之间,双方谁也奈何不了谁,进入了战略相持阶段。
双方便签订澶渊之盟,互为兄弟之国,宋朝每年进贡三十万两岁币。
但由于宋朝军队内部的体制问题,导致宋军无法对外输出武力,只能被动防守。
与之相反,辽国军队却能够对外扩张,威胁到周边小国的安全,周边小国纷纷抛弃宋朝,转投辽国。
同生共死的宋辽 澶渊之盟后,宋朝与辽国实际上形成了一种共生关系。
宋朝虽失去了东亚地区的主导权,但因为辽国的存在,客观上充当了宋朝的屏障,阻挡了北方蒙古高原游牧民族崛起对它的威胁。
宋朝得以有更多精力发展经济,创造了我们印象中的富裕
但澶渊之盟带来的副作用是承平日久,宋和辽都出现了文恬武嬉的现象。
由于彼此之间最大的威胁解除,失去了进取的动力,进入了分蛋糕阶段。
这就是所谓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辽国的衰落导致契丹人无法再继续充当宋朝,阻碍北方游牧民族崛起的屏障。
我们都知道,宋朝的实际亡国之君是宋徽宗赵佶。
这是一位奇葩皇帝,诸事皆能,独不能为君。
在宋朝灭亡时,昏招百出,丑态毕露,卑躬屈膝,丧权辱国。
实际上,与宋徽宗同时期,大辽的亡国之君天祚帝也是一丘之貉。
天祚帝在面对女真人崛起的问题上,缺乏足够的战略清醒,依然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
结果是各种奇葩操作丝毫不逊色于宋徽宗,硬是将大辽江山葬送了。
我们前面说过,澶渊之盟后,宋和辽基本是共生关系,既然同生,自然就会共死。
大辽灭亡两年后,大宋也跟着灭了
辽国灭亡时,一位宗亲耶律大石率领契丹人全部逃往今天的新疆,并在那里建立了一个西辽帝国,为契丹王朝延续了八十多年香火。
但这个王朝在被蒙古人灭亡后,契丹人就消失无踪了。
只有一部分契丹人融入了汉族 ,后来蒙古第一任宰相耶律楚才就是一个汉化的契丹人。
时至今日,仅在我国东北与俄罗斯交界的达斡尔族保留了一些契丹人的色彩,但他们也不能算是纯种的契丹人。
不知道大家是否发现一个问题,为什么蒙古帝国和大元王朝相继灭亡后,蒙古族仍然存在,但契丹和女真这两个来自东北的少数民族灭亡后,满族和契丹族就不复存在?真实原因只有四个字:民族融合。
契丹民族入主中原后,他们大部分人口离开了老祖宗的根据地,迁至燕云16州,即便国家灭亡,也别指望他们返回东北去过老祖宗的苦日子。
女真人来了后,还将他们收编为皇协军。
而蒙古人之所以还在,是因为朱元璋将他们赶出去的缘故。
在汉人的农耕区,他们的生活习俗和文化都不适应这里的土壤,只能逐渐被同化。
近代以来,随着东北农耕地逐渐开发,满清王朝苦心经营两百年,将东北视为自留地,不许汉人进入,但最终也难逃被同化的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