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空气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但你是否曾思考过,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中究竟含有什么?这些气体成分又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
空气中主要含有氮气(78.1%)、氧气(21%)和少量的氩气(0.9%)。此外,还有微量的二氧化碳、氖、氦等气体。这些气体看似无害,但当浓度发生变化时,却可能对我们的健康产生深远影响。
以氧气为例,它是我们生命活动不可或缺的元素。然而,北京清华长庚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牟向东教授指出:“正常人呼吸空气就足够了,空气中含有21%的氧气,不需要额外吸氧。”过度吸氧反而可能导致氧中毒,引发一系列健康问题。牟向东解释道:“氧气过于充沛将导致身体一系列过强的氧化反应,氧中毒和吸氧时间密切相关,时间越长,越容易发生氧中毒。”
相比之下,二氧化碳虽然只占空气的0.04%,但其浓度变化却能显著影响我们的健康。工采网的一篇文章指出:“新鲜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约为0.03%,因此生活在这个空间的人不会受到伤害。CO2中毒并不少见,很多人都经历过。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你长时间在封闭的办公室工作,你会感到昏昏欲睡,这是二氧化碳中毒的开始。”
在中国,不同地区的空气成分比例存在显著差异。北京大学的一项研究分析了2010年78个主要城市的空气质量数据,发现年平均饱和水汽压、城市建成区面积、城区海拔落差和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是影响城市空气质量的主要因素。这些因素分别可以解释城市空气质量变异性的14.7%、12.8%、8.8%和7.2%。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2012年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首次将PM2.5纳入监测指标,开启了大气污染防治的新篇章。北京大学联合多家机构发布的《修订空气质量标准 保护人群健康》报告指出:“在PM2.5首次纳入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后,中国在保持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实现了主要大气污染物排放量的逐年下降,城市空气质量整体改善显著。”
然而,随着超过六成的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现行标准已不再具备引领大部分达标城市空气质量持续改善的作用。为此,国务院在2023年12月发布的《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方案》中明确提出要启动环境空气质量标准及相关技术规范的修订研究工作。
未来,中国空气质量改善的方向将更加注重精细化管理和区域差异。报告建议:“中国空气质量标准的制修订要充分考虑我国大气环境污染问题的区域特征,必要时可制定严于国家标准的地方性空气质量标准或设置过渡期目标,实现‘一地一策’地进行空气质量管理。”
同时,报告还强调了建立面向公众的健康风险预警系统的重要性:“空气质量健康指数(AQHI)的发布能够让公众及时采取自我防护措施,避免或减轻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总的来说,空气中的气体成分与我们的健康息息相关。随着科学研究的深入和管理措施的完善,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空气质量将更加有利于人类健康,为我们的美好生活提供坚实的环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