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种语言表达习惯,悄悄吸引着财富与成功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语言不仅能表达思想,还能影响我们的经济行为。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经济学家Keith Chen通过研究发现, 使用不区分时态的语言的人群,如中国人和德国人,比使用严格区分时态的语言的人群,如法国人和英国人,储蓄率高出30%以上。

Chen的研究基于一个简单的投资模型:只有当未来的预期投资回报大于当期投资成本时,人们才会选择储蓄。他指出,语言在影响经济行为上有两个主要渠道:

首先, 人们如何对待未来取决于未来有多远。 使用“将来时”会让人们觉得未来更加遥远。Chen认为,这种表达方式会增加人们对未来投资的折现率,从而降低储蓄意愿。相比之下,不区分时态的语言使用者对未来投资的期望较低,因此更倾向于储蓄。

其次,语法结构会影响人们对未来事件发生时间预测的准确性。Chen认为, 不区分语法结构的语言使用者对未来事件的预测准确性较低 ,这增加了投资的不确定性,反而使储蓄行为更具吸引力。

除了储蓄行为,语言还会影响其他经济决策。Chen的研究发现, 使用“强语法时态”语言的人更倾向于吸烟,肥胖率也更高。 这表明语言不仅影响我们的财务决策,还会影响健康等其他方面的选择。

语言对经济行为的影响不仅限于个人层面。Chen的研究还发现,全球范围内,不区分现在时和将来时的国家储蓄率普遍较高。这9个国家虽然语言不同,但都表现出高储蓄率的特征。

除了时态,语言的其他特征也可能影响经济行为。例如,一些语言学家认为,语言中对亲属关系的精细区分可能会影响人们的社交网络和商业关系。汉语中对伯父、叔叔、舅舅等的区分,可能会促使中国人更重视家族关系,这可能影响他们的商业决策和投资选择。

那么,如何利用这些发现来改善我们的经济状况呢?Chen建议,我们可以尝试改变日常用语,使用更多现在时态来描述未来事件。例如, 我们可以说“我存钱”而不是“我将要存钱” ,这可能会让我们更倾向于储蓄。

此外,我们还可以注意语言表达中的其他细节。例如,使用积极、肯定的语言来描述我们的财务目标,可能会增加我们实现这些目标的可能性。相反,使用模糊或否定的语言可能会降低我们的动力。

总的来说,语言不仅是我们表达思想的工具,也是塑造我们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的重要因素。通过有意识地改变我们的语言习惯,我们可能会不知不觉中改变我们的经济行为,从而影响我们的财富积累和职业发展。这提醒我们,在追求财富和成功的过程中,不仅要关注实际行动,也要关注我们的语言表达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