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河南历史与文化的当代传承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河南博物院的“考古盲盒”再次成为热门话题。这款将考古发掘与盲盒概念结合的文创产品,不仅吸引了众多游客,更让沉睡千年的文物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走进了现代生活。这仅仅是河南在传统文化传承创新方面的一个缩影。

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河南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从二里头遗址到龙门石窟,从甲骨文到贾湖骨笛,这片土地见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与发展。然而,如何让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成为河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重要课题。

河南博物院院长马萧林认为,“文物是历史的见证,静态展示远远不够,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让文物‘活’起来、展览‘动’起来。”正是基于这一理念,河南博物院推出了一系列创新举措。除了“考古盲盒”,还有以九千年“骨笛”为灵感的咖啡、以三千年“妇好鸮尊”为原型的雪糕,甚至还有以宋代杂剧人物为设计元素的文创月饼。这些创意产品不仅让文物“活”了起来,更让传统文化以一种亲和的方式融入了现代生活。

创新不仅体现在文创产品上,还延伸到了展览和教育领域。河南博物院华夏古乐团自2000年成立以来,已经复原、复制了300余件套音乐文物,并创作了100余首古风乐曲。他们不仅在传统舞台上演出,还尝试通过网络直播,将古老的音乐与现代流行元素结合,奏响了古乐新声。

数字技术的应用为传统文化的传承注入了新的活力。在河南多个博物馆,游客可以通过电子导览、数字文物展览、3D裸眼文物等方式,获得全新的观展体验。龙门石窟古街上演的《无上龙门》5D演出,更是让游客仿佛置身于莲花洞内,与卢舍那大佛贴面而过。

公众参与是文化传承的关键。河南博物院文创办主任宋华表示,“借助创意和设计,让传统文化、珍贵的历史遗存变成人们能用、能听、能看的生活密友、伴手萌物,变成深度融入我们日常生活能触摸到的中华文明,我想这会是更好的保护和传承。”这种理念不仅体现在文创产品的开发上,还体现在教育活动中。河南省实验小学北龙湖校区的开学典礼上,学生们身着汉服,通过“正衣冠、点朱砂”的仪式,亲身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河南在传统文化传承方面的创新实践,不仅让文化遗产焕发了新的生机,更为坚定文化自信开辟了新路径。正如龙门石窟研究院院长史家珍所说,“守着一流的文化,要有一流的表达。”河南正在通过创新,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文化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真正“活”起来,走进人们的日常生活,让中华文明的根脉在当代社会中生生不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