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掉“拖延症”的三个方法,希望对你有帮助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拖延症困扰着许多人,但它的根源并非简单的懒惰或缺乏自制力。近年来,神经科学研究为我们揭示了拖延行为背后复杂的心理机制,也为克服拖延提供了新的思路。

拖延的时间决策模型为我们理解拖延行为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这个模型认为,拖延实际上是人们在当前和未来之间做出的一种权衡。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时,我们会评估任务的正性结果效用(完成任务带来的好处)和负性过程效用(执行任务过程中的不适感)。然而,人们对未来的评估往往会打折扣,这就是所谓的“延迟折扣”。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我们常常会在当下选择拖延,而对未来完成任务抱有乐观预期。

基于这一模型,我们可以采取以下三种方法来克服拖延:

1. 重新评估任务价值,增强行动动机

拖延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任务的负性过程效用过高。我们可以尝试将大任务分解成小步骤,这样可以降低每一步的负性过程效用。同时,我们也可以为完成任务设定一些即时奖励,提高任务的正性结果效用。例如,每完成一个小目标就奖励自己休息10分钟或吃一块巧克力。

2. 提高对未来的认知,减少延迟折扣

研究表明,人们对“未来的自己”缺乏足够的同理心。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想象或写日记的方式来增强对未来的认知。想象一下完成任务后的成就感,或者写下未来可能面临的后果,这可以帮助我们减少对未来的延迟折扣,从而增加当前行动的动机。

3. 利用群体效应,增强自我监控

拖延往往与自我监控能力不足有关。我们可以利用群体效应来增强自我监控。例如,加入一个学习小组或工作伙伴,定期汇报进度。这种外部监督可以增强我们的自我监控能力,减少拖延行为。

除了这三种方法,我们还可以尝试其他一些基于心理学研究的策略:

4. 制定具体计划,减少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会增加焦虑,进而导致拖延。我们可以尝试制定详细的执行计划,包括具体的时间表和步骤,这样可以减少不确定性,降低焦虑感。

5. 培养积极情绪,提高自我效能感

积极情绪和自我效能感与拖延呈负相关。我们可以通过完成一些小任务来积累成功经验,提高自我效能感。同时,我们也可以尝试一些放松技巧,如深呼吸或冥想,来调节情绪,减少拖延。

6. 识别拖延类型,采取针对性策略

拖延症专家琳达·萨帕丁将拖延者分为六种类型,包括完美主义者、梦想家、杞人忧天者等。了解自己的拖延类型,可以帮助我们采取更有针对性的策略。

克服拖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我们不断调整和实践。通过理解拖延的心理机制,并采取科学的方法,我们每个人都有可能摆脱拖延的困扰,提高生活和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