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突破肺移植“卡脖子”关键难题

发布时间:2024-08-30

Image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外科肺移植团队在肺移植领域取得重大突破,将供体肺离体后的保存时间从6小时延长至12小时,实现了三年内移植患者围手术期零死亡,肺移植后最短13天康复出院。这一成果在湖北省科技创新大会上荣获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标志着我国肺移植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这一突破性成果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通过聚焦肺缺血再灌注损伤,研究团队首次发现了自噬与泛素-蛋白酶体通路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存在交互作用,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损伤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其次,他们首次发现天然免疫在肺缺血再灌注损伤中的重要调控作用,为肺移植缺血再灌注肺损伤防治提供了新的潜在治疗靶点。最后,研究团队将快速康复理念(ERAS)应用于肺移植,显著缩短了术后康复时间。

这一成果对肺移植领域具有重大意义。它不仅提高了肺移植的成功率,还扩大了肺供体库的范围,为更多需要肺移植的患者带来了希望。同时,它提升了边缘性供肺移植的安全性,为开展紧急救援性肺移植手术提供了可能。研究成果在全国10多家大型三甲医院得到推广,授权专利8项,发布指南、规范及专家共识9个,对我国肺移植的基础和临床研究以及肺移植规范有序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的研究过程充满创新。从2017年底开始,耿庆、林慧庆教授团队联合无锡市人民医院陈静瑜教授团队,围绕肺移植“卡脖子”难题开展“肺移植肺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及临床关键技术创新”研究。他们不仅在基础研究上取得突破,还将研究成果迅速应用于临床实践,显著提升了供体肺的质量和移植效果。

这一突破性成果的临床应用和社会价值不容忽视。它不仅为肺衰竭患者带来了生的希望,也推动了我国器官移植事业的发展。正如27岁的竹安(化名)所经历的那样,这项技术让他在被确诊为肺部不可逆纤维化后,通过肺移植手术重获新生。作为湖北省内最年轻的肺移植手术受者,竹安的经历生动诠释了这项技术的临床价值。

展望未来,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肺移植团队的这一突破性成果将继续推动我国肺移植技术的发展,为更多肺衰竭患者带来希望。它不仅展示了中国医疗技术的进步,也彰显了中国医疗工作者的创新精神和奉献精神。随着这项技术的进一步推广和完善,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患者受益,开启新的生命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