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辛丑条约》时,为何李鸿章拒绝和沙俄签?李鸿章:曾戏耍过我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1901年9月7日,78岁高龄的李鸿章代表清政府,在北京东交民巷西班牙使馆中与11国公使签订了《辛丑条约》。这份条约标志着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也成为了李鸿章一生中最为人诟病的“污点”。然而,如果我们深入了解李鸿章在签订条约过程中的处境和态度,或许会对这位晚清重臣有更全面的认识。

李鸿章在《辛丑条约》签订过程中展现出了极其复杂的态度。一方面,他深知条约内容对中国的巨大伤害,多次向清廷报告“和议万难就绪”。另一方面,面对列强的军事压力和清廷的软弱,他又不得不在谈判中做出让步。在给清廷的电报中,李鸿章直言:“和议万难就绪,而各国兵船日聚日多,声势汹汹,京师人心愈惶惑。”这种进退维谷的处境,让李鸿章在谈判中不得不采取“以夷制夷”的策略,试图在列强之间寻找平衡。

李鸿章与沙俄之间的恩怨,更是为这次谈判增添了不少戏剧性。早在1896年,李鸿章出访俄国时就曾与沙俄签订《中俄密约》,这份条约被认为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为丧权辱国的条约之一”。在给清政府的电报中,李鸿章极言中国之弱、俄国之强,要求清政府赶紧批准签字。这一行为让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然而,李鸿章之所以如此急切地促成条约,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俄国势力扩张的担忧。他曾对友人说:“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这句话道出了李鸿章在晚清复杂局势下的无奈和苦衷。

在与沙俄的谈判中,李鸿章展现出了高超的外交手腕。他利用俄国与其他列强之间的矛盾,试图为清政府争取更多的利益。然而,俄国对东三省的野心让李鸿章深感忧虑。他曾对友人说:“俄国欲并三省,其志在必得,而各国亦必不允。”这种对国际形势的精准判断,展现了李鸿章作为外交家的敏锐洞察力。

李鸿章的个人特质也在《辛丑条约》的签订过程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他一生追求功名利禄,曾自嘲“我能活几年?当一日和尚撞一日钟,钟不鸣了,和尚亦死了。”这种对官场的执着,让他在晚清政坛上屹立不倒。然而,这种执着也让他在面对国家危难时,难以做出更为决断的选择。正如梁启超所言,李鸿章是“有阅历而无血性之人”,“弥缝苟安,而无立百年大计以遗后人之志”。

《辛丑条约》的签订,让李鸿章背上了“卖国贼”的骂名。然而,如果我们跳出简单的道德评判,从晚清复杂的历史背景来看,李鸿章的处境和选择无疑充满了无奈和苦衷。他的一生,既是晚清官场的缩影,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缩影。在那个“三千年未有之变局”的时代,李鸿章用自己的方式,试图为风雨飘摇的清朝寻找出路。他的成功与失败,都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不可磨灭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