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境内的“回回人”,起始汉唐绵延至今,有自己的文字语言吗?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回族,这个在中国有着千年历史的民族,其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折射出了一个民族在中国大地上的融合之路。

回族的先民,主要是来自阿拉伯、波斯等地的商人、学者和宗教人士。他们最早带来的语言是阿拉伯语和波斯语。宋代文献中就有记载,称穆斯林“称谓聱牙”,刻的“异书”“如篆籀”,指的就是阿拉伯语和阿拉伯文。元代,随着大批波斯、阿拉伯人被迁徙到中国,朝廷甚至设立了“回回国子学”、“回回国子监”,教授波斯文。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回族的语言文字开始发生显著变化。明朝后期至清朝,政府实行封闭政策,对回族实行强制性汉化,不准回族内部相互通婚,不准启用回回姓氏。这种政策迫使回族逐渐放弃原有的语言文字,转而使用汉语。到了17世纪上半叶,回族人已经基本不会说波斯语了,汉语逐渐成为回族的通用语言。

尽管如此,回族并未完全放弃自己的语言特色。在长期与汉族交往的过程中,回族发展出了一种独特的语言表达方式——经堂语。经堂语是一种混合了阿拉伯语、波斯语和汉语的表达方式,主要用于宗教教育和仪式中。例如,“安拉”(真主)、“尔林”(学识)、“穆民”(信仰伊斯兰教者)等词汇,都是直接从阿拉伯语音译而来,但在汉语环境中使用。

更有趣的是“小儿锦”的出现。这是一种用阿拉伯字母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其中还夹杂着许多阿拉伯语、波斯语的词汇和经堂用语。小儿锦的出现,反映了回族在学习汉语过程中的独特方式。他们用自己熟悉的阿拉伯字母来标注汉语的发音,以便更快地掌握汉语。这种做法在回族的经堂教育中尤为普遍,教师在授课时使用汉语和经堂语,学员则用阿拉伯字母记录课程内容和注释。

新中国成立后,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使用小儿锦的人逐渐减少。但直到今天,在一些不识汉字的回族老人中,仍然有人使用这种拼音文字。这种现象不仅反映了回族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也展示了回族文化与中国主流文化的互动过程。

如今,回族基本上使用汉语作为共同语。但在日常生活中,他们仍然保留了一些特有的语言表达方式。例如,“十个回回九姓马,一个不姓纳就姓哈”这样的谚语,以及“山羊头上的肉——没多少”这样的歇后语,都体现了回族语言的独特魅力。

回族语言文字的演变历程,不仅回答了是否有自己文字语言的问题,更展示了回族在中国的融合之路。它告诉我们,一个民族的文化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在与主流文化的互动中不断演变、融合和创新的。这种演变过程,正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真实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