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上联云:“阳间三世,伤天害理皆由你”
下联云:“阴曹地府,古往今来放过谁”
横批是:“你可来了”
1
古人云:“积善余庆,积恶余殃”,信奉因果法则并心存敬畏是古代人们行事的基本原则。
行善去恶被视为理所当然的责任。
然而,一些人却因没有细致观察而产生疑惑,认为某些行善者未必得到善果,而行恶者也未必遭到报应。
这种困惑源于对因果的误解。
报应有早有迟,正如形与影的关系,报应是必然的现象。
一般而言,早报往往较轻而迟报则较重,这一切都在天理的安排之中。
若人能理解因果法则,反复思考报应的意义,选择善行,自然能够避免恶果,赢得善报。
《绘图宣讲集要》中的一则故事,描述了许克昌因缺钱过年而将祖上留下的“天理良心”匾额当银换得钱财,最终因为其忠厚的做法,不仅店铺生意兴隆,自己还发家致富,长子考中状元,次子考中翰林。
这则故事明确指出, 持守“天理良心”是多么的重要。
2
根据《太上感应篇例证》记载,明代的李登十八岁时中解元,五十岁时却不再及第,他因此拜见叶靖法师寻求原因。
在法师祈祷后得知,李登因年轻时私下之恶行而受到天理的惩罚,导致功名的延误。
李登因不断犯错,最终致使自己的官运全失,最终不得善终。
他自己反复给自己添堵,如果早日悔改,或许兜回恶行与后果的循环。
他的故事正是对因果法则的不懈抵触,最终自食恶果。
明末清初的 朱柏庐,则以其刚正不阿的品德赢得了众人的尊重 ,甚至有几次受阴司召唤审事。
有一次,他在梦中见到一位昔日如故的乡人,却因弃善从恶而堕落,最终化为狗形。
这令朱柏庐痛心。
3
天明后,朱柏庐得知这名失败者已于半夜病重而过世,感慨不已。
不久,他察觉到另一位朋友因贪图眼前利益而面临灭门之灾。
他解释:在灾荒年间,朝廷应该好好赈济百姓,但某地官员因私人利益而巧取豪夺,这种罪孽绝非轻微,最终祸及整个家族。
果不其然,不久之后这位朋友的家族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善恶有报是永恒的真理,而如今却有许多人反其道而行,破坏传统信仰与道德,忽视因果,带来了无数人间的悲剧。
想要使个人与社会都拥有光明的未来,重回天理、道德与良知,才是明智之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