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末第一教父,被脔之...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01
至正十一年(1351年)四月,元朝征调了十五万民夫和两万军士修治黄河。
由于官吏们上下勾结,百姓遭到了极度的压榨,引发了广泛的民怨。
颍州(今安徽阜阳)的韩山童和同伴刘福通、杜遵道等人,利用这个机会在民工中间传唱“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的歌谣,点燃了起义的火种。
一般认为,这次起义是元末农民大起义的开端,揭开了元末群雄逐鹿的序幕。
其实,还有一个人的反抗速度更快——他就是彭莹玉。

现在人们知道彭莹玉,多是受益于武侠小说。
《倚天屠龙记》中,他是明教五散人之一;《萍踪侠影录》中,梁羽生更将他塑造成天下第一高手。
而在真实的历史中,彭莹玉是一个宗教领袖般的人物。

02
尽管彭莹玉出家为僧,但他唯一的志向就是推翻元朝。
他精通医术,为穷人治病从不收费,名声渐渐传遍了家乡江西袁州。
不收费的目的,是为了赢得人心。
他打出了白莲教的旗号,吸引了大量信徒,借此领导反元工作。
由于自身力量不足,贸然领导起义无疑是自取灭亡,于是他推举了徒弟周子旺,并自己隐身幕后操控全局。
这一决策被证明是明智的。
至正十年(1350年)起义没多久,周子旺即被元廷捕获并杀害。

彭莹玉逃到淮西一户农家避风头,随后继续在淮西、湖广等地秘密传教,图谋再起。
柯劭忞在《新元史·徐寿辉传》中记载:“初,袁州有妖僧彭莹玉,用泉水治病多愈,远近神之。
至正十年,其徒周子旺以妖术惑众,从之者五十余人,僭称国王,官王获而杀之。
莹玉遁去,匿淮西民家,日夜密构异图。”​

03
至正十一年(1351年)夏天,彭莹玉和徒弟邹普胜在麻城(今湖北麻城)组织了一支队伍,同韩山童和刘福通的红巾军一样,他们也以红巾裹头为标志,号称“红巾军”。
尽管两支队伍名号相同,但并没有实质性联系:韩山童的队伍活动于河南、淮北等黄河流域,属北方红巾军系统;彭莹玉的队伍则活跃在湖广、江西等长江中下游地区,属于南方红巾军系统,二者互不统属。

彭莹玉想推举邹普胜为领袖,但邹普胜不愿成为第二个周子旺,坚决辞让。
此时,蕲州一名普通布贩子徐寿辉出现在彭莹玉家门外洗澡,彭莹玉借此机会宣称池塘里出现了火红的赤光,将徐寿辉推上了领导人的位置。
《新元史·徐寿辉传》载:“寿辉浴于池,莹玉见其有赤光,异之。
十一年八月,乃拥寿辉为主,聚众剽掠。
九月,陷蕲水县,蕲州总管李孝先败死。
进陷黄州。
寿辉僭称皇帝,号天完国,都蕲州,改元治平。
以麻城人邹普胜为太师。”

04
徐寿辉自称皇帝,把国号定为“天完”,意图盖过“大元”。
彭莹玉被封为国师,邹普胜为太师,其余信徒如丁普郎等也封为元帅或将军。
彭莹玉和徒弟们南征北战,迅速扩展势力,先后攻下武昌、襄阳、汉阳等重镇,迫使元军节节败退,江淮行省败下阵来。

江西是彭莹玉的老根据地,他一回家乡,江西民众纷纷响应。
天完国不费吹灰之力就控制了湖广、江西、淮南大部地区,甚至一度兵锋直指南京。
隐然有与元廷分庭抗礼之势。

05
至正十二年(1352年),几个日后有话语权的人还在起步阶段:朱元璋刚脱离皇觉寺,准备投奔郭子兴;陈友谅在天完国丞相倪文俊手下当秘书;张士诚在泰州做苦力运盐;方国珍地盘狭小,自守为主;明玉珍也是手下的普通士兵。
当时,徐寿辉和刘福通(韩山童已死)双雄并立,形势一片大好。

06
徐寿辉称帝给天完国内外带来很大影响。
元朝开始向湖广增兵,并四面围攻天完国。
至正十二年(1352年)闰三月,元廷派兵东进,攻击荆襄各处,挤压天完国的地盘。
天完国一度岌岌可危,地盘迅速缩水。

07
天完国的迅速崩溃让义军逐渐意识到他们实力的不足。
彭莹玉急于拯救局面,但在路途中浪费了太多时间,未能成功抵御元军的围攻。
至正十三年(1353年)五月,元军将彭莹玉围困在瑞州,并于六月将其俘获,凌迟处死。

08
彭莹玉之死使得天完国内部再无有资历的领导人。
徐寿辉面对元军的蚕食,最终不得不放弃蕲水,转而打游击战。
至正十七年(1357年),倪文俊图谋篡位失败,反被一名小吏杀害,天完国进一步崩溃。
最终,这名小吏取代了倪文俊,亲手埋葬了天完政权。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