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苏联“警戒号”驱逐舰事件,是叛逃还是起义?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1975年11月8日晚,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警戒号”驱逐舰发生了一起震惊苏联高层的事件。 这艘隶属于苏联波罗的海舰队的反潜驱逐舰,在政委瓦列里·萨布林的策划下,未经允许擅自启航,驶离了位于拉脱维亚首都里加附近的驻泊地。

萨布林少校在当晚10点半,以一个借口将舰长波图尔尼骗至一个偏僻的备用储藏室 ,并在同谋水兵沙因的帮助下将其打昏并捆绑。随后,萨布林召集全体军官和水兵开会,宣布舰长身体不适,自己将接管军舰指挥权。他向与会人员宣布了自己的计划,对于这个计划,军官支持者和反对者几乎各占一半,水兵则大部分持支持态度。最终,萨布林通过投票表决的方式将反对者关押,并成功完成了“政变”。

晚上11时20分,萨布林下令起锚出航,驶向公海。 然而,负责电气工程的军官菲尔索夫中尉成功逃脱,并向波罗的海舰队加里基地报告了情况。尽管基地的人起初怀疑菲尔索夫的报告,但随着“警戒号”的失踪,苏联军方迅速采取行动。

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亲自下令拦截或击沉“警戒号”。 苏联空军和海军立即展开行动,对“警戒号”进行追击。在追击过程中,苏联空军的雅克-28战斗轰炸机曾向“警戒号”投下两颗训练用的250公斤杀伤爆破弹,其中一颗击中了“警戒号”的尾部,但并未将其击沉。

最终,在苏联军方的重重包围下,“警戒号”上的局势发生了变化。 支持舰长的士兵与支持政委的士兵展开了较量,最终舰长制服了政委,结束了这场短暂的“政变”。

事后,苏联官方将这一事件定性为政委萨布林企图带着“警戒号”叛逃西方。这一事件与1976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叛逃日本,1989年祖耶夫驾驶米格-29叛逃土耳其,并列为冷战期间苏军三大叛逃事件。

然而, 苏联解体后,“警戒号”档案解密 ,人们才发现,此事另有隐情。萨布林的动机并非简单的叛逃,而是有着更复杂的背景和目的。这一事件的真相和性质至今仍存在争议,有人认为这是一次针对苏联体制的起义,而非单纯的叛逃。

“警戒号”事件不仅暴露了苏联军队内部的问题,也引发了人们对苏联体制的反思。这一事件在冷战历史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不仅是苏联军队内部矛盾的一次爆发,也是冷战时期东西方对峙的一个缩影。尽管事件最终以失败告终,但它所引发的讨论和反思,对苏联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