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人殉制度有多残忍,从远古到明清,人殉制度又是如何演变的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长河中,人殉制度无疑是最为残酷和野蛮的一页。从远古时期到明清,这一制度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森严,更暴露了统治阶级对生命的漠视和践踏。

人殉制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会末期。在距今六千年前的大汶口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了人殉的痕迹。这一制度的出现,源于古人对死后世界的想象。他们相信,人死后会进入另一个世界,因此希望将生前拥有的一切都带到死后世界去。最初,人们陪葬的主要是日常用品,但随着社会等级制度的形成,人殉现象开始出现。

商朝时期,人殉制度达到了鼎盛。安阳小屯侯家庄发掘的殷陵大墓M1001中,殉葬者多达164人。更令人震惊的是,殉葬对象不仅限于奴隶,还包括墓主人生前的妻妾、武士等。商朝人对死亡的崇拜达到了巅峰,以至于主人去世,一大家子都可能被要求陪葬。

随着周朝的建立,奴隶制逐渐瓦解,但人殉制度并未消失。《墨子·节葬》中记载:“天子杀殉,多都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这一时期,人殉开始变得越来越讲规矩,不同身份的人使用的殉葬规模也有所不同。

秦朝统一六国后,人殉制度虽然开始被摒弃,但仍然存在。秦始皇陵中,不仅有众多妃嫔被要求殉葬,甚至连参与修建陵墓的工匠也被活埋,以防陵墓的秘密泄露。据《史记》记载,秦二世为了不让秦始皇陵的机密被泄露,将一万多人工匠一同葬入墓中。

明朝时期,人殉制度一度死灰复燃。明太祖朱元璋去世时,为他殉葬的妃嫔就有38人。更令人发指的是,这些妃嫔大多是被迫从死。《朝鲜实录》记载,明成祖皇帝去世时,挑选出30多名妃嫔为他殉葬。集体自缢那天上午,先让她们在殿外吃最后一餐,随后带到殿内,让她们各自站到自己的“小木床”上,头顶上打上结,让她们自缢。随后将小床从她们脚底抽离,让其窒息而亡,场景极其惨烈。

直到明英宗时期,这一残酷的制度才最终被废除。天顺八年(1464年),明英宗命令废除活人殉葬。他在临终前说:“用人殉葬,吾不忍也。此事宜自我止,后世勿复为。”这一决定,标志着人殉制度在中国历史上的终结。

人殉制度的废除,不仅体现了对生命的尊重,也反映了社会文明的进步。它提醒我们,在追求发展的同时,更要珍惜每一个生命,尊重每个人的权利和尊严。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只有以人为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的和谐与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