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赏析及备考集锦

发布时间:2024-08-29

Image

辛弃疾,这位南宋词坛的巨擘,以其豪放不羁的词风和深沉的爱国情怀,为后世留下了无数传颂千古的佳作。其中,《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堪称其代表作之一,不仅展现了辛弃疾独特的艺术风格,更深刻地反映了他复杂矛盾的内心世界。

这首词创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年),时年34岁的辛弃疾已南归南宋12年。他曾上书《美芹十论》,提出抗金策略,却未被采纳。在担任建康(今南京)通判期间,他登上赏心亭,面对大好河山,不禁百感交集,于是挥毫写下了这首词。

词的上片以宏大的景象开篇:“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寥寥数语,勾勒出一幅辽阔壮美的秋日图景。然而,这看似平静的景致背后,却暗藏着词人内心的波澜。“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远山如美人发髻,本是美景,却只能引发词人的忧愁与愤恨。这种移情于景的手法,巧妙地将个人情感融入自然景观,使得景物也仿佛有了生命和情感。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这三句更是将词人的孤独与忧伤推向高潮。落日象征着国势的衰微,断鸿则比喻自己孤身一人,流落异乡。而“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则直接抒发了词人报国无门、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他看着腰间的宝刀,却无用武之地;拍遍栏杆,却无人理解他的苦闷。

下片通过三个典故,进一步表达了词人的志向与感慨。“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反用张翰莼鲈之思的典故,表明自己不愿像张翰那样因思乡而归隐,而是要为国效力。“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则借刘备之口,表达了对那些只顾个人私利、不思报国之人的鄙夷。“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则借桓温北伐的典故,感叹时光流逝,自己却未能实现恢复中原的抱负。

整首词通过景物描写、典故运用和直抒胸臆,将词人的爱国情怀、壮志难酬的悲愤以及孤独无助的痛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辛弃疾的词作,正如他自己所说:“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他将个人情感与自然景物融为一体,创造出一种独特的艺术境界。

辛弃疾的词作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很高的成就,更以其深沉的爱国情怀和对现实的批判精神,在宋代文学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他的词作,尤其是《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样的佳作,不仅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社会现实,也表达了知识分子的抱负与理想,至今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在品读这首词时,我们仿佛能看到那个站在赏心亭上,远眺山河,心中充满忧愤与理想的辛弃疾。他的词作,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历史的见证,永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