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活灭绝近400年的大鸟,到底是好是坏?美国专家:绝对是好事!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美国一家生物技术公司近日宣布计划利用基因技术复活17世纪灭绝的鸟类——渡渡鸟。这一消息引发了科学界和公众的广泛关注。支持者认为这是科技的胜利,可以弥补人类对自然造成的伤害;反对者则担心这可能破坏现有的生态平衡。那么,复活灭绝物种究竟是好是坏?

复活灭绝物种的技术原理主要依赖于克隆技术和基因编辑技术。克隆技术通过细胞核移植的方法,将提取自灭绝动物的细胞核注入到受体细胞中去除核的卵母细胞中,经过一系列实验过程后,受体细胞便会发育成一个初胚,即灭绝动物的基因副本。基因编辑技术则利用CRISPR-Cas9系统,通过设计合适的引导RNA,将Cas9酶引导至目标基因位点,使基因发生突变或插入新DNA序列。

然而,复活灭绝物种并非易事。首先,获取足够的DNA样本就是一个巨大挑战。研究表明,在不同的保存条件下,DNA的半衰期有所不同,在温度较高等不利条件下,DNA的半衰期最短不过30年,在低温等有利条件下,最长也不超过16万年。这意味着大多数完全灭绝动物的DNA可能早已降解殆尽或质量极差。

即使成功复活,这些动物能否适应现代环境也是一个问题。正如深圳华大生命科学研究院院长徐讯所言:“复活出的动物的大部分DNA可能来自灭绝物种,但少部分DNA来自当代物种,因此,对灭绝动物的复活只能是部分复活,也就是复活出一个杂交物种。”

更值得关注的是复活灭绝物种可能带来的生态影响。徐讯指出:“在一些物种灭绝之后,当下的生态环境已经形成了新的平衡。如果不加考虑地重新放归复活后的灭绝动物,平衡可能会被打破,需要付出更大的生态代价才能形成新的平衡。”此外,基因污染也是一个潜在风险,“如果复活的物种与现有物种进行杂交,可能会造成现有物种种群基因的污染,这种污染可能造成远交衰退,进而严重破坏现有物种种群,甚至导致现有物种的灭绝。”

尽管如此,复活灭绝物种技术对未来生态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仍有潜在价值。它可以避免生物多样性的丧失,维持生态平衡,为科学研究提供宝贵资料。例如,美国某公司通过复活濒危物种黑足鼬,为丰富其基因库作出了巨大贡献。

面对这一复杂议题,我们需要在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寻求平衡。复活灭绝物种不应仅仅是为了满足人类的好奇心或用于展示,而应该基于科学评估,着重考虑物种能否适应当下环境,以及是否会破坏现有生态环境或生态平衡。同时,我们更应该将精力投入到保护现存濒危物种上,避免更多物种走向灭绝。

复活灭绝物种是一把双刃剑,它既展现了人类科技的力量,也提醒我们对自然的敬畏。在探索这一领域时,我们需要谨慎行事,充分考虑生态影响和伦理问题,确保科技发展与生态保护和谐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