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柳公权的《玄秘塔碑》不仅是唐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这块全称为《唐故左街僧录内供奉三教谈论引驾大德安国寺上座赐紫大达法师玄秘塔碑铭并序》的石碑,创作于唐会昌元年(841年),现收藏于西安碑林第二室。
《玄秘塔碑》高386厘米,宽120厘米,共28行,每行54字,共计1302字。碑文由时任宰相的裴休撰写,柳公权书丹。碑文主要叙述了大达法师在唐德宗、顺宗、宪宗三朝所受的恩遇,以纪念这位高僧的事迹。大达法师,本名端甫,是继玄奘之后唐代又一位著名的高僧。他不仅在佛学上造诣深厚,还深受皇室器重,曾被宪宗诏令率僧众迎请佛骨,开法场于秘殿。
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官至太子少师,世称“柳少师”。他初学王羲之,后遍观唐代名家书法,最终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风格,与颜真卿齐名,人称“颜筋柳骨”。《玄秘塔碑》正是柳公权64岁时的巅峰之作,标志着“柳体”书法的完全成熟。
在艺术特色上,《玄秘塔碑》展现出柳公权楷书的典型风貌。其结体紧密,笔法锐利,筋骨外露,阳刚十足。字迹如刀刻一般,笔画粗细变化多端,风格特点显著。具体而言:
点画方面,《玄秘塔碑》方折峻整,别具特色。横轻竖重,短横粗壮,长横瘦长,起止交代清楚。竖画顿挫有力,行笔挺劲舒长。撇画锐利修长,捺画粗重,与撇画形成鲜明对比。
结体上,《玄秘塔碑》中心攒聚收紧,四边伸展舒张,用笔挺拔,筋骨刚健。字的中心部位笔画紧密,四周的撇捺等笔画向外舒展,几乎每个字都有一至两个笔画写得比较长或比较粗,使整个字显得精神饱满。
章法上,《玄秘塔碑》布局严谨劲健,行间茂密,精妙高雅。左右基本对称,右肩稍高,形成左低右高的态势,险中求稳。
《玄秘塔碑》不仅在艺术上达到了极高的成就,对中国书法艺术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它被后世视为初学书法者的正宗范本,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柳公权的“柳体”书法,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丰富了中国书法艺术的宝库。
将《玄秘塔碑》置于唐代书法发展的大背景下,我们可以看到它的重要历史意义。唐代是中国书法艺术的黄金时期,楷书在此期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柳公权的《玄秘塔碑》正是这一时期楷书艺术的集大成者,它不仅继承了前人的传统,更在此基础上有所创新和发展,为后世楷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
总的来说,《玄秘塔碑》作为柳公权的代表作,不仅是唐代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中国书法史上的一座重要里程碑。它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远的历史影响,成为了研究和欣赏中国书法艺术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