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在广袤的西北大地上,一座座烽燧遗迹静静地矗立着,诉说着千年的沧桑。其中, 大墩台烽燧遗址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保存状况,成为了连接古今的一座桥梁。 而现代诗人李居林的《大墩台烽燧遗迹瞻礼》,则以诗歌的形式,将这座古老的边防设施带入了当代人的视野。
大墩台烽燧遗址位于吉林省延吉市兴安乡政府东1公里处的一座石山上。这座始建于明代的军事设施,曾经是传递军事信息的重要节点。在古代,每当有敌情出现,守卫在这里的士兵就会点燃狼烟,将警报传递给远方的同伴。如今,烽火已熄,但这座土石堆筑的高台依然屹立不倒,仿佛在默默地守护着这片土地。
李居林的诗歌,正是在这座烽燧的见证下诞生的。在他的笔下,大墩台不再是一座冰冷的遗迹,而是一 大墩台不再是一座冰冷的遗迹,而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存在。 ,吹过我的脸庞。”这句诗将历史与现实巧妙地连接在一起,让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与古代的守卫者们一同站在烽火台上,感受着同样的风。
诗歌中还有一句: “沉默的石头,诉说着不朽的故事。” 这不仅是对大墩台烽燧遗址的描述,更是对所有历史遗迹的礼赞。在诗人的笔下,这些看似沉默的石头,其实蕴含着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它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文化的传承者。
李居林的诗歌创作,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他通过对大墩台烽燧遗迹的瞻仰,不仅表达了对古代边防设施的敬意,更是在思考这些遗迹在当代语境下的意义。在诗人的笔下,大墩台不再只是一个历史的符号,而是成为了连接古今、沟通文化的桥梁。
事实上,大墩台烽燧遗址只是众多古代边防设施中的一个缩影。在中国广袤的大地上,还有无数类似的遗迹等待我们去发现、去保护、去传承。这些遗迹不仅是历史的见证,更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诗歌等文学形式的创作,我们可以让这些古老的遗迹重新焕发生机,让它们在当代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李居林的《大墩台烽燧遗迹瞻礼》告诉我们,历史与现实并非割裂的两个世界,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通过诗歌等文学创作,我们可以建立起古今之间的对话,让历史的智慧照亮现实的道路。这或许就是诗歌在传承文化、连接古今中的独特魅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