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图猜成语:一本《聊斋志异》能猜出什么?来试试吧

发布时间:2024-09-19

Image

《聊斋志异》不仅是一部脍炙人口的文言短篇小说集,更是中国语言宝库中的珍品。在这部作品中,我们可以找到许多至今仍在使用的成语,它们不仅生动形象,更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

铁案如山 ”出自《聊斋志异·胭脂》:“铁案如山,宿遂延颈以待秋决矣。”这个成语形容证据确凿,定案不可动摇。在原文中,它描绘了一个冤案即将被错判的情景,反映了古代司法制度的严酷和不公。这个成语至今仍被广泛使用,体现了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永恒追求。

神摇意夺 ”源自《聊斋志异·画壁》:“朱注目久,不觉神摇意夺,恍然凝思,身忽飘飘。”这个成语形容人被某种景象或事物深深吸引,无法自持。在原文中,它描绘了主人公被一幅画中的美女所吸引,几乎要进入画中与之相会的奇幻场景。这个成语生动地展现了人类对美的向往和追求,以及艺术作品对人心灵的震撼力。

深信不疑 ”出自《聊斋志异·梦狼》:“慰藉翁者,咸以为道路讹传,惟翁则深信不疑。”这个成语形容对某事或某人完全信任,没有一丝怀疑。在原文中,它描绘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信任,即使面对外界的质疑和传言也不动摇。这个成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亲情、信任的价值观。

伤天害理 ”源自《聊斋志异·吕无病》:“堂上公以我为天下之龌龊教官,勒索伤天害理之钱。”这个成语形容做事凶恶残忍,丧失天良。在原文中,它描绘了一个贪官污吏的形象,反映了作者对社会不公和道德沦丧的批判。这个成语至今仍被用来谴责那些违背道德、伤害他人的行为。

切肤之痛 ”虽然不是直接出自《聊斋志异》,但其典故源于其中的一个故事。在《聊斋志异》中,有一个名叫朱生的男子,因一场误会而被错判死刑。他的母亲为了救他,不惜割伤自己的手臂制造“血衣”作为证据。这个故事深刻地展现了什么是真正的“切肤之痛”,不仅是身体上的痛苦,更是心灵上的煎熬。这个成语至今仍被用来形容亲身经历的痛苦和深切的感受。

《聊斋志异》中的这些成语,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它们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方方面面,从司法制度到道德观念,从艺术魅力到人性探索。通过这些成语,我们得以一窥蒲松龄笔下的奇幻世界,感受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同时,这些成语也成为了连接古今的桥梁,让我们在现代生活中仍能体会到古代文学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