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临清:一个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没落的城市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临清,这座位于山东省西北部的古城,曾因京杭大运河的兴盛而繁荣,又因运河的衰落而沉寂。然而,在新时代的浪潮中,临清正努力重塑自我,重新焕发生机。

临清的兴盛始于元朝。元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凿会通河,这条新运河穿临清城而过,为这座城市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明清时期,临清成为全国重要的流通枢纽城市和商业都会,被誉为“富庶甲齐郡”。临清的繁荣,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运河网络。

作为京杭大运河上的重要节点,临清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优势。三条运河穿城而过,在城中形成了一片中洲古城。明清时期,临清有30多个大大小小的码头,随着商贩货物的聚集,依运河的流向形成了多个街巷和胡同。这些街巷、胡同承载着临清关于大运河的珍贵记忆,也成为临清繁荣的见证。

临清的繁荣不仅体现在商业上,更体现在税收上。临清运河钞关是目前全国仅存的运河钞关,也是中国古代运河税收机关的唯一典型遗存。明朝万历年间,临清运河钞关已经位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万历六年(1478年),临清一关的税收就达到了83200两,而当年山东一省的税收只有8860两,仅比临清运河钞关的1/10稍多。这一数据充分说明了临清在当时全国经济中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运河的运输功能逐渐被铁路和公路所取代,临清也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辉煌。但临清并没有就此沉沦,而是积极寻求转型和发展。2020年3月,《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台,临清市被确定为核心区城市之一。临清正抓住这一机遇,围绕大运河临清段,着力做好既留存历史记忆、又改善生活环境的大文章,启动创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传承历史文脉。

临清的转型不仅体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上,更体现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上。临清正深度挖掘运河沿线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以运河为廊道,以城市为节点,重点发展度假体验、健康养生、运河观光、文化创意、研学旅游等旅游产品。临清中洲古城成为丰富旅游产品体系的重要内容,临清正努力打造线型旅游遗产廊道,开发沿运河古镇特色旅游线路产品。

临清的美食文化也是其转型的重要组成部分。临清饮食文化产生在运河商业文化的摇篮中,素有“小天津”的美名。商业的繁荣,流动人口的聚集,令临清的餐饮风味融会八方。临清的托板豆腐、清真八大碗等特色美食,不仅传承了运河的历史,而且还融合了运河的文化,像大运河水一样的经久不衰,源远流长。

临清的故事,是一个因运河而兴,因运河而衰,又因运河而重生的故事。它告诉我们,城市的发展不能固步自封,而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临清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古老运河在新时代的新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