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法国艺术家乔治·马修(1921-2012)的亚洲首场大型回顾展近日在上海龙美术馆开幕,这场名为“乔治·马修”的展览呈现了约80件作品,全面展示了这位“新巴黎画派”关键人物跨越40余年的艺术实践。
作为“抒情抽象主义画派”的开创者,乔治·马修在20世纪40年代末至50年代初的抽象主义运动中扮演了决定性的角色。他的作品将爆发力与精湛技艺相结合,以其书法般的抒情性和非凡的精准度而闻名。马修的绘画风格充满激情与活力,画布成为他存在困境斗争的能量投射场。
马修的艺术生涯始于1946年,那一年他与同道共同创立了艺术团体,并在巴黎沙龙展出了第一批抽象画作。1947年,法国评论家让·何塞·马尔尚形容他的创作为“抒情抽象”,从而确立了马修在这一美学风格中的开创者地位。马修提出了抒情抽象的四个特征:“速度至上”“无预先存在的形状”“艺术家无需采取任何有预谋的举动”“艺术家心境的狂喜”,这些特征在他的作品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马修的艺术实践不仅限于绘画领域,他还是一位教授、翻译、作家和理论家。他的职业生涯中充满了传奇色彩,比如1957年在日本大阪大丸百货的屋顶上仅用三天时间便完成了21幅画作和一幅长达15米的纸本油画。这些经历丰富了他的艺术视野,也让他与东方艺术,特别是中国书法产生了深刻的联系。
马修的作品中常常流露出对东方书法的兴趣。法国小说家、评论家安德烈·马尔罗曾评价马修说:“终于有一位西方书法家了!”马修自己也曾在著作中探讨了非具象抒情绘画和中国书法之间的关系,他认为自己与这种亚洲艺术更为亲近。
马修的艺术风格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他的作品将肉身般的丰裕与激进的极简主义并置,后者指向了禅宗式的纯净视觉语汇。到了60和70年代,马修开始将几何元素融入画作,拓展了自己的艺术创作。这一时期的某些画作类似于乐谱,线条变化丰富,为他的抒情表达提供了更具建筑感的基础。
进入80年代,马修进入了全新的实践阶段,重新拾起了在50年代发展出的极富激情的抒情风格,同时拓展了对于图形的使用。这些作品展示了强烈的、几乎带有巴洛克风格的色彩层次,以横扫的姿态和不透明与半透明颜料的复杂叠加为特点。
乔治·马修的艺术生涯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创作历程,也折射出20世纪中叶欧洲艺术界的碰撞与激荡。他的作品既是欢庆的热烈表达,也蕴含着对灾难的决绝态度。马修的绘画将画布转换为身体行动的舞台,预示了后来行为艺术的兴起。
乔治·马修的亚洲首展在上海的举办,不仅为亚洲观众提供了一次近距离接触这位艺术巨匠作品的机会,也让我们得以重新审视这位“抒情抽象主义”大师的艺术成就。他的作品跨越了东西方文化的界限,展现了艺术语言的普遍性和多样性。在当今全球化的艺术语境中,马修的艺术依然焕发着独特的魅力和启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