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在 河南内黄县,一条街上煎的灌肠旁边卖煮的 ,老板笑称是祖传秘方。这种景象折射出传统美食与现代卫生标准之间的矛盾,也引发了人们对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的思考。
内黄灌肠已有150多年历史,起源于清咸丰年间 ,由县城邱姓屠户发明。它以猪血、猪肠、面粉、香油、五香料为主要原料精制而成,可以凉调,也可以煎食。内黄灌肠不仅味美可口,还具有补血、健脾、壮筋骨的功效,深受群众喜爱。2006年,内黄灌肠被纳入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然而,传统美食在传承过程中也面临着诸多挑战。首先是制作工艺的卫生问题。内黄灌肠的制作过程包括清洗猪肠、灌制血浆面汁、温煮等步骤。虽然传统工艺保证了灌肠的独特风味,但也存在潜在的卫生风险。其次是保存条件的限制。由于灌肠不耐保存,特别是在夏季,必须当天制作当天食用,这给食品安全带来了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如何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同时确保食品安全?政府、企业和消费者都应该有所作为。
政府应该加强对传统美食的保护和指导。可以设立专门的食品技术研究所,帮助和指导中小食品企业发展,提高传统食品的生产工艺和卫生条件。同时,应该制定适合传统食品的卫生标准,而不是简单套用国外标准。
企业应该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注重技术创新。例如,可以研发更安全卫生的制作设备,改进包装和保存技术,延长产品的保质期。同时,企业也应该加强食品安全管理,建立可追溯的质量控制体系。
消费者应该提高食品安全意识,理性看待传统美食。在享受美食的同时,也要关注食品的卫生状况和制作环境。同时,消费者也应该支持那些在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注重食品安全的企业。
传统美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但传承并不意味着固步自封。在保护传统美食文化的同时,我们也要与时俱进,注重食品安全和健康。只有这样,才能让内黄灌肠这样的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的生机,让“煎的旁边卖煮的”不再是卫生隐患,而是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