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8-29
何首乌,这种被誉为“千年灵药”的中药材,近年来因其潜在的肝毒性风险而备受关注。作为传统中药中常用的补益类药材,何首乌的药用价值和安全性问题引发了广泛的讨论。那么,何首乌的肝毒性风险究竟有多大?炮制过程是否能有效降低这种风险?我们又该如何安全使用这种药材?
何首乌的药用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本草纲目》中记载:“何首乌,生则性兼发散,主寒热痃疟,及痈疽背疮皆用之。”传统上,何首乌主要用于补肝肾、益精血、乌须发等功效。其炮制方法也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从唐代的黑豆蒸、醋煮,到宋代的九蒸九晒,再到明代的黑豆人乳制等,形成了多达30余种的炮制方法。
然而,近年来关于何首乌肝毒性的报道越来越多。2019年2月发表在《胃肠病学》上的一项大规模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在中国大陆地区,与药物性肝损伤有关的药物类别中,传统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占到了26.81%,其中何首乌是主要的致肝损伤中药之一。更令人担忧的是,《新英格兰医学杂志》2019年7月发表的综述文章指出,与草药和膳食补充剂相关的肝损伤,通常表现为急性肝细胞型肝炎,这种肝炎严重且有较高的暴发性肝衰竭发生率。
那么,何首乌的肝毒性究竟从何而来?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肖小河教授的研究团队发现,何首乌的肝毒性主要与机体因素特别是免疫相关的遗传背景有关。换句话说,何首乌对极少数人群有肝损伤风险,这种风险主要与个人的遗传背景有关。
炮制过程是否能有效降低何首乌的肝毒性?研究表明,炮制确实能显著改变何首乌的化学成分和药理作用。例如,经过黑豆汁拌蒸的制首乌,其游离蒽醌衍生物的含量会增加,而结合蒽醌的含量则会减少。这种变化可能有助于降低何首乌的泻下作用和潜在的肝毒性。然而,炮制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何首乌的药效和毒性。有研究建议,炮制时间控制在32小时左右较为适宜,此时制品颜色乌黑发亮,外观质量好,成分含量适中。
尽管如此,何首乌的安全用药仍然面临挑战。《何首乌安全用药指南》指出,约20%的何首乌肝损伤病例存在服药剂量超过说明书或药典规定剂量的情况,提示大剂量使用可能会增加肝损伤风险。此外,指南还建议,患有脂溢性脱发、白发、湿疹等免疫相关疾病的人群使用何首乌时,可能增加肝损伤风险。
面对何首乌的潜在风险,我们应该如何安全使用这种药材?首先,消费者不应自行购买和使用何首乌及其产品,而应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其次,应严格控制用药剂量,避免超剂量使用。再次,对于存在免疫相关疾病的人群,应谨慎使用何首乌。最后,使用何首乌期间应定期监测肝功能,一旦出现异常应及时停药并就医。
总的来说,何首乌作为一种传统中药,其药用价值不容忽视,但潜在的肝毒性风险也不容小觑。通过科学合理的炮制方法和严格的用药管理,我们可以在发挥何首乌药效的同时,最大限度地降低其潜在风险。未来,我们需要更多的科学研究来深入理解何首乌的作用机制,为安全合理使用这种药材提供更坚实的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