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人的审美观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24-09-03

Image

唐朝的审美观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变迁呈现出丰富多彩的面貌。从初唐到晚唐,唐朝人的审美标准经历了从“以瘦为美”到“以胖为美”,再到回归“以瘦为美”的复杂演变过程。

初唐时期,社会尚处于恢复和发展阶段,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前朝影响,以纤瘦为美。《步辇图》中描绘的宫女们身形纤细,腰肢柔软,体现了当时“细腰”、“窈窕”的审美标准。为了保持苗条身材,一些女子甚至到了“一只鸡都拎不起来”的地步。

随着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稳定,唐朝人的审美观念开始发生变化。中唐时期,由于统治集团带有胡人血统,胡风习俗盛行,人们开始欣赏那种健硕的体型。女性开始参与各种高运动量的娱乐活动,如骑马、射箭等,这种生活方式塑造了她们紧致的肌肉线条和曲线美。

到了盛唐时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使得人们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道教的盛行,特别是道家房中术观念的影响,使得人们开始认为体型丰满的女子生育能力较好。因此,这一时期出现了以杨贵妃为代表的“富态美”,但这种“胖”并非臃肿,而是一种雍容华贵的体态。唐玄宗曾调侃杨贵妃:“你就比她(赵飞燕)经得住风吹。”这说明唐朝的“以胖为美”并非追求肉感,而是追求一种健康、富足的体态。

然而,安史之乱后,唐朝社会经历了巨大的动荡。经济衰退、政治混乱导致人们生活水平下降,审美观念也随之改变。晚唐时期,人们重新回到了以纤瘦为美的审美标准。这种变化不仅反映了社会经济状况的恶化,也体现了南方文化对北方习俗的冲击。随着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南方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念逐渐占据主流。

唐朝审美观的演变,折射出当时社会的复杂面貌。经济的发展状况是影响人们审美标准转变的决定性因素。政治的稳定与动荡、文化的开放与保守,都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同时,宗教信仰、体育活动方式的变化,也对审美观念产生了深远影响。

值得注意的是,唐朝的审美观并非单一的。即便在盛唐时期,也并非所有人都追求“富态美”。正如李白所描绘的杨贵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种丰肥浓丽的美,只是唐朝众多审美标准中的一种。同时,出土的女着男装骑马雕像,又展现了另一种“壮硕美”。这种多样化的审美观,正是唐朝文化包容性的一种体现。

总的来说,唐朝的审美观是多元的、动态的,它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调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文化的包容性。这种审美观的演变,不仅丰富了唐朝的文化内涵,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