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茯苓饼,这种薄如蝉翼、白似雪的北京传统名点,背后竟然隐藏着一段与清朝末代皇太后慈禧有关的传奇故事。
茯苓饼的历史可以追溯到800多年前的南宋时期。据金代医学家张从正所著的《儒门事亲》记载:“茯苓四两,白面二两,水调作饼,以黄蜡煎熟。”这种早期的茯苓饼制作方法虽然简单,却为后世的改良奠定了基础。
到了清朝中期,茯苓饼的制作工艺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人们开始在饼中加入甜馅,用两张饼合起来,中间夹以核桃仁、松子仁、瓜子仁等果料和蜂蜜,名曰“封糕”。这种改良后的茯苓饼不仅口感更佳,还具有安神益脾、利水渗湿等功效。
然而,真正让茯苓饼身价百倍的,是它与慈禧太后之间的渊源。据传,慈禧晚年特别爱吃茯苓饼。有一次,慈禧在香山行宫养病,御医们束手无策。有人建议她向法海寺的老方丈求医。老方丈向慈禧进献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圆饼,慈禧连吃三枚后,便觉精神清爽,几天后心疼病竟不药而愈。
慈禧太后对这种神奇的小圆饼产生了浓厚兴趣,亲自前往法海寺探秘。老方丈告诉她,这种饼是用茯苓制成的,名为“茯苓饼”,具有养生健身的奇效。慈禧回宫后,命御医和御膳房尝试制作茯苓饼。不久,精美的茯苓饼便呈现在了太后面前。御医们还将制作方法载入了太医院的“仙方册”中。
茯苓饼之所以受到慈禧太后的青睐,与其独特的营养价值密不可分。茯苓是一种无色无味的中草药材,《神农本草经》中记载其“久服安魂养神,不饥延年”。茯苓饼不仅具有滋补功效,还口感独特,难怪慈禧太后对其情有独钟。
从宫廷御膳到民间美食,茯苓饼的演变过程也反映了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如今,茯苓饼已经成为北京的一种传统小吃,深受游客和本地人的喜爱。它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成为了北京城市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茯苓饼的故事告诉我们,传统美食往往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历史渊源。在品尝美味的同时,我们也在品味着历史,感受着文化的魅力。这或许就是茯苓饼历经千年而不衰,至今仍能吸引人们的真正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