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信手拈来”是一个常在公务员考试中出现的成语 ,它的正确含义是形容写文章时词汇或材料丰富,不费思索就能写出来。然而,这个看似简单的成语却常常成为考生的“绊脚石”。
为什么“信手拈来”会成为公考中的难点?关键在于它的宾语使用。根据历年真题分析, 有超过70%的考生会在使用这个成语时加上宾语 ,如“信手拈来一个例子”、“信手拈来一句话”等。然而,这种用法恰恰是错误的。
正确的用法应该是不带宾语 。例如:“他写文章时总是信手拈来,毫不费力。”或者“她说话总是信手拈来,妙语连珠。”这些句子都没有直接的宾语,而是通过上下文来暗示所“拈来”的内容。
为什么不能加宾语呢?这涉及到成语的本意。 “信手拈来”源自宋代苏轼的诗句“前生子美只君是,信手拈来俱天成” ,原意是指随手拿来,强调的是动作的随意性和自然性。一旦加上具体的宾语,就破坏了这种随意感,显得刻意而做作。
此外,还需要注意的是, “信手拈来”虽然强调轻松自如,但并不意味着内容可以随意 。它通常用于形容写作或说话时的流畅和自然,而不是指内容的随意性。因此,在使用时要注意语境,避免给人以轻率或不负责任的印象。
对于准备公考的考生来说,掌握“信手拈来”的正确用法不仅有助于提高语言理解能力,还能在写作中增加文采。建议考生在日常练习中多加注意,可以通过造句练习来加深印象。例如: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更清晰地理解这个成语的正确用法。记住,真正的“信手拈来”是不需要刻意强调“拈来”什么的,它本身就是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
在公考中,对成语的准确理解和运用往往能成为拉开分数的关键。对于“信手拈来”这样的高频成语,考生更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只有真正理解并掌握其用法,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做到“信手拈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