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静,是治愈一切的良药!

发布时间:2024-09-18


老子曾言:“归根曰静,静曰复命。”
自我觉察需要静心,人生的滋养需以静为本。

静,不仅是一种智慧,更是巨大的力量。


静能减少欲望,欲望少则福气到来。

老子说:“孰能浊以止,静之徐清。”
浑浊的水若欲澄明,仅有安静的心态能够做到。

一个人内心的喧嚣,常常源于贪执。

唐玄宗李隆基的前半生,是位英明的君主,开创了盛世开元,正值大唐王朝的巅峰。

可当他步入中年后,开始沉迷声色,听信小人。

他沉醉于女色,不再关心民生疾苦,眼中尽是繁华与奢华。

最终使得昔日的“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琉”,一朝变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惨景象。

古人云:“欲令智迷,利令智昏。”
人心如同一池春水,切忌利欲搅浑。

庄子也说过:“至人之用心若镜,故能胜物而不伤。”
只有心如止水,犹如镜子,才能映照一切,却不受其伤害。

烦扰心绪可借静气安抚,意乱神迷可靠静心化解。

心静的人,才是最聪明的人;心静的人,才是最有福的人。


“生态”意指生命体与环境的有机联系。

生态伦理则是关于生命与生态环境关系的道德观、基本规范与实践。

自20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对环保危机的深入认识,生态意识已从专业领域走向公众视野,承担起影响人类环境行为、维护地球生态平衡的重要责任,成为当今世界的显学。

道教虽非生态学,但其独特的生态伦理精神在现代社会中有难以替代的价值,这使它得以复兴并在历史长河中源远流长,影响深远。

在伦理认识上,道教强调生命的乐趣、宁静、恬淡与心灵的富足,关注自我与自然的和谐,以人为本,具简而深、博而约的特质,生生不息,在伦理实践上,道教专注于内修外养,淡泊名利,追求生命在情感、行为、自然、人伦及文化之间的有机交融。

因此,在认知自然和人类关系上,道教体现出开发生命潜能的能动性、与自然的和谐同一性,以及伦理认识的整体性。

所谓“自然之道不可违”,在于顺应事物本质、人生实质和社会本质。

体悟事物、人生与社会的本质,追求生命与天性应有的风范、态度与气象,正是道教伦理的核心目标与精神底蕴。

道教生态伦理的核心精神体现在内容的精妙与深刻,以及其吸引世人的内涵,自然也蕴含了其得以延续、发展的强大生命力。

具体来说,道教生态伦理的理念可归纳为六个方面:

一是万物一体的精神。

道教崇视的最高信仰为“道”,教义宗旨在于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

得道之途,通过修炼与大道合一。

由此,道教在中国宗教中尤为注重现实生命。

道教论道万物皆为一体,自然万物的存在均有其合乎理性之处,人作为自然一部分,应以生命为乐,重视生死,推动生命升华。

人类应以平等之心尊重自然的存在与特性。

早期道教经典《太平经》谨言:“天地中和同心,共生万物”,即理想的太平境界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在道教思想家葛洪之论,万物一体的平等意识同样明确而深邃,他认为人通过修炼可实现长生久视、肉体成仙,这一理想即与自然共存,万物同体。

道教的“生道合一,重人贵生”思想,老子曾说过:道为宇宙之源,万物皆由此生。

庄子也谓:“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意在强调从宇宙高度理解人类之意志,万物一体的生态伦理精神教导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促进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的构建。

二是生而不有的精神。

与万物一体的理念相辅相成,道教认为人生之高境在于不占有万物的道德。

人在肉体与精神上修炼到达的顶点即为“道”。“道”生于何处?葛洪言:“道起于一,皆居一处,以象天、地、人,故曰三一。”更进一步,他认为此乃对老子智慧的发挥。

老子有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自然的要义在于“道之尊,德之贵”。

由此,唯有“道法自然”方是德行之真。

有德之人需繁生万物而不占有,助益万物而不自恃有功,引导万物而不专制。

唐代道家的孙思邈是这一精神的真实践者,他的医学理论基于天人合一与生而不有,强调人与自然相处之道。

孙思邈不仅医术精湛,同时品德亦高尚。

道教的生而不有精神承载着深厚的实践意义,倡导事物的持续平衡发展,阐明人要顺应自然法则,方能有所成就;若强求而行,则反而破坏和谐,无法达到更高的境界。

三是曲成万物的精神。

道教在《周易传》中提及:“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强调天道与地道的协调,需人作为中介存在。

老子将人的地位提升:“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不再单纯依附自然,而应善于掌握其规律。

道教提倡审时度势、谨慎行事,否则轻率妄动必为心性所损,甚至危害自身。

道教修习者认为人与宇宙万物的互感,基于其灵性,而人与物的沟通正是其和谐之道。

宇宙之不断演化,生生不息,人作为其中的一个部分,理应努力促进整体宇宙的和谐,而非以破坏自然行为窒息生命之源。

因此,道教不仅强调信仰的建立,更注重道与行的结合,通过道术、功法,形成实践体系,引导信徒切实践行。

道教注重于“道”的提升,及功法与养生,真正的道徒不仅理解教义于表,更应深入实践并不断精进,加深对信仰的感悟,强调人类自主能动性,以及适应自然的智慧,人则为天地的调和者,需引导自然变化,促进万物之成。

四是合而不同的精神。

道教的合而不同与传统伦理学中的“和合”精神密切相连。

《太平经》提到:“中和者,主调万物者也”,认为自然与人间社会的万象,都蕴含阴、阳、和三种基本元素,合而成一物。

为建立理想世界,须顺应天地与人间之间的风气,以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才能消灾解难,达成和平。

为此,道教在信仰、丹术、仪式中发展“和合”的思想,合而不同的生态智慧使人们领悟万物多样存在的意义,保护多样性,才可实现可持续发展。

五是循环再生的精神。

中国传统思想确立了“大”和“久”之目标,强调为达此目标,须具备中正的德行,效法天地,以制度约束人类的无尽欲望,从而避免对自然与人类的伤害。

《周易》揭示了该目标的两条路径:“九二贞吉,以中也。”、“中正以通。

天地节而四时成,节以制天下,不伤财,不害民。”道教亦对此有相似的思考,强调确认生命及其存在条件乃智慧与德行之体现,世人为理想社会应意识到生命能循环不息。

在早期道教中,有得仙者可羽化飞行,脱离常人,而后来的道教则融合更多日常伦理思想,围绕生命的循环与再生,将“老而不衰,延年久视,出入任意”视作修仙之道。

五代时期道教学者谭峭以“化”之观点审视宇宙和人生,悉数的生与变皆在相互统一之中,提倡节制欲望,确保万物之生机与活力,与中国传统思想一脉相承。

六是融通万有的精神。

道教视自然为有生命的巨型系统,界内万物皆有机联结,宇宙运行则是时间与空间的交汇。

自老子与庄子探讨以来,道教揭示自然界中固有的整体关系,老子所言:“大道泛合,其可左右。

万物持之持生不辞,功成不名有。”即伟大的道路滋养万物,无私且偏见,犹如慈母,呵护每一生命。

人与自然之间需有善意,根本上“人与天一也”。

因此,环境保护显得尤为重要。

庄子曰:“万物皆种也,以不同形相禅,始卒若环,莫得其伦,是谓天均。”这表明万物起源于特定物种,而在不同物种间上也存在关联。

道教认为道为宇宙本原,创生万物的总源泉。

唐代道士吴筠言:“通而生之之谓道,道固无名焉。”探求生之实理与道德在事物世界的意义,蕴含了通生无匮的生态伦理智慧,万物虽表现各异,天人共系,但本质上则各顺其情,各自自然,这则是不同之中的统一。

综上所述,以上诸方面,落实到现实生活中以维护物种多样性、绿化环境,能为实现生态平衡与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道教生态伦理自然能够进行现代性的转换,而这一转换契机正是高尚精神人格的培养。

根据道教观念,人经由修炼达到崇高境界其实并不神秘,至高的神仙乃是人在世所体现的智慧。

甄宗哲将道教的神仙特质归纳为诸方面:一是强大生命力,因此能长寿;二是超越“小我”而成就“大我”,从而精神可不灭;三是智慧卓越,极具洞察力和预见性,却又大智若愚,能融入世间;四是利而不害,功德于世;五是潇洒自在,豁达从容,巧妙化解烦恼,始终保持喜悦心境。

能够做到这些者,堪称活神仙。

所谓的神仙境界,除幸福快活的个体外,便是优雅宜人的环境中,蓝天白云、青山绿水、鸟语花香,人民安乐幸福;这种人间桃花源般的美好生活正是人我们努力所追求的。

静心能够熏养内心,心静则智慧随之而来。

老子提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太过忙碌,心也容易迷失方向;要像在巨浪中漂泊的小舟,难辨方向。

唯有减缓脚步,静下心来,才能真正掌控人生的船舵。

陶渊明,东晋的名将陶侃之孙,曾渴望继承祖父的遗志,平定动乱。

他曾担任江州祭酒、镇军参军,遗憾的是机缘未至。

直到他出任彭泽县令,终于无法忍受官场的卑微。

在转任仅八十天后,他便辞官归隐。

静下心来之后,才明白人生的选择不止于兼济天下,独善其身同样是一种高尚的修行。

历史上虽不乏勇猛善战之将,但文坛高峰却需这位“田园诗”的开创者。

有一门修行,便是:“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人在静中,心在定中,智慧才能驱散烦恼。

还有一种境界,便是:“淡泊以明志,宁静以致远。”
以淡泊之心对待世事,以宁静之态面对生活,人生才得长久漫延。

老子说过:“重为轻根,静为躁君。”
心若躁,浮生皆乱;心若静,世界便安;
静,乃是治愈一切的良药,既是超脱的修为,更是人间的入世之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