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1914年3月5日,何泽慧出生于苏州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亲何澄曾留学日本,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最早的会员之一;母亲王季山则是物理学翻译家。这种双重书香门第的熏陶,为何泽慧日后的成就奠定了坚实基础。
何泽慧的一生,是对“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的完美诠释。1932年,18岁的她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面对系主任对女生学习物理的质疑,何泽慧展现出倔强的一面:“你越不让我来,我越要来;你们不让我念,我偏念!”最终,她不仅没有转系,反而以全班毕业论文最高分的优异成绩毕业。
1936年,何泽慧赴德国柏林高等工业大学留学。1940年,26岁的她获得工程博士学位。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何泽慧滞留德国。正是在这段时期,她首次观测到正负电子碰撞现象,这一发现被英国《自然》杂志誉为“科学珍闻”。
1946年,何泽慧与钱三强在巴黎结婚。婚后,两人共同进入约里奥-居里夫妇领导的法兰西学院原子核化学实验室工作。在那里,他们合作发现了铀的三分裂现象和四分裂现象,这一成就在国际科学界引起巨大反响,使他们被誉为“中国的居里夫妇”。
1948年,何泽慧与钱三强怀着满腔爱国热忱回到祖国,全身心投入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的创建工作中。面对初期简陋的科研条件,他们甚至亲自骑自行车在旧货店和废品收购站寻找器材,自己动手制作仪器。
何泽慧的一生,是对“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的完美诠释。
何泽慧对中国核物理科学事业的贡献是多方面的。她不仅在实验中发现了重要现象,还积极参与人才培养和科研机构建设。1958年,中国第一台反应堆及回旋加速器建成后,她担任中子物理研究室主任,为开拓我国中子物理与裂变物理实验领域做出了重要贡献。
何泽慧的科研生涯一直持续到晚年。2004年,她在90岁生日时还收到了老同学、中国光学之父王大珩的诗作:“春光明媚日初起,背着书包上班去。尊询大娘年几许,九十高龄有童趣。”直到92岁,她仍然坚持每天乘坐班车上班,为我国的高能物理与核物理事业耗尽心血。
何泽慧的一生,是对“巾帼不让须眉”这句古语的完美诠释。她不仅在科学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豪门”——不是财富的积累,而是精神的传承。她的故事,是中国科学史上的一段佳话,也是激励后人不断前行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