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耶律楚材这个名字想必在许多人心中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英勇事迹广为流传,他拯救了无数生灵,辅佐了蒙古两代君主,为元朝政权的奠基做出了巨大贡献。
然而,我们可能只是听说过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功绩非凡,但具体事迹却知之甚少。
今天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一下这位契丹人,为什么大家都说他拯救了中原的千万汉人。
耶律楚材,辽东丹王突欲的第八代世孙,金朝尚书右丞耶律履之子,金末元初的契丹人,字晋卿,号湛然居士,以“耶律文正”和“长髯人”闻名。
他信奉佛学,著有《西游录》《五星秘语》等书籍,身材高大,满脸胡须。
出身契丹贵族的他从祖父起便辅佐金朝,并常居燕京。
因此,他对汉文化有着深厚的理解,在这样的家庭背景下,他对博大精深的汉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在不断地学习过程中形成了自我见解。
不仅如此,他还十分尊崇儒家学说,从小受到儒家思想的熏陶,立志用儒家的思想治理天下,打造一片和平盛世。
家学渊源的影响和个人的勤奋努力,使他年纪轻轻就已经学识渊博,精通多门学科,并且掌握了汉语,堪称年少有为。
他性格倔强、自立,在泰和六年时,按照金朝制度,身为宰相之子的他本可以任职省掾职位,但他不甘于此,即便多人劝说,最终也没有上岗任职。
反而他参加了科举考试,并在这17人中脱颖而出,回答的问题被评为优等,随后被授予官职,后升任为开州同知。
1215年,蒙古攻打燕京久攻不下时,耶律楚材提出了一个妥当的策略,帮助成吉思汗成功拿下燕京,这使得他成为成吉思汗的宠臣,并升任为辅臣。
在1219年和1226年,他分别跟随成吉思汗出征西部和西夏,并辅佐成吉思汗取得了不朽的战功。
1219年,蒙古攻打燕京,提出策略,成吉思汗采用,拿下燕京,升为宠臣,辅臣。
成吉思汗逝世后,其嫡三子窝阔台即位,耶律楚材继续辅佐窝阔台,忠心耿耿,事无巨细均尽心尽力。
三年后升任为中书令,也就是宰相,他提出“以儒治国”的治理思想并顺利推行,使国家逐渐变得繁荣,百姓生活日益富足。
在蒙古的两个可汗期间,耶律楚材共辅佐了30年。
然而,1241年,执政13年的窝阔台去世,蒙古没有固定皇位继承制度的情况下,察合台暂代统治,并由成吉思汗的皇后脱列哥那监摄国政。
然而,耶律楚材与脱列哥那关系不好,后者宠信奥都剌合蛮,遭到耶律楚材多次弹劾,关系日益恶化,耶律楚材屡受排斥。
最终,1244年,耶律楚材在悲愤中去世,年仅五十五岁。
这个消息传出后,中原和蒙古的群众悲痛万分,捶胸顿足,犹如失去了自己的至亲。
这一情景也显示了耶律楚材在人民心中的地位。
之后,在众臣和百姓的拥护下,他被追封为广宁王,并赐谥号“文正”。
能有如此大的影响力并深受百姓爱戴,他必定做出了许多功绩,那么在他任职期间都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历法方面
在成吉思汗执政时期,并没有制定完善的法律,而是沿用了“扎撒黑”的草原习惯法。
要知道,一国的法律不完善,受苦的首先是百姓。
当时百姓饱受严苛的法律迫害,频遭地方官员压榨甚至滥杀。
偶然的机会,耶律楚材了解到这些社会真相,不忍百姓受苦的他决心改变这种现状。
他经过深思熟虑并广泛体察民意后,提出了临时法律《便宜十八事》。
虽然只是临时法律,但却极大改善了百姓的生活,在这项法律的管理下,官吏们逐渐有了规矩,百姓不再受压迫,生活变得富足安定,国家也更加井然有序。
政务方面
蒙古建国初期,实行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缺乏专门管理政务的长官。
古人云“术业有专攻”,军事人才管理政务效果不佳,反而可能让国家更加混乱。
于是耶律楚材提出在中央设立中书省的建议,得到了采纳,并提出用孔孟之道作为选拔官员的标准,逐渐使蒙古的政务发展明朗。
文化方面
耶律楚材大力推崇儒家学说,建议培养儒学人才,培养出许多学识丰富的后生。
他特别重视文化保护,1236年,在燕京设立编修所,在平阳设立经籍所,任命儒学人才担任长官。
这两个地方成为蒙古时期编辑和印刷图书的重要机构。
这一措施不仅培养了众多人才,还帮助了文化的保留和传播,提升了蒙古的文化软实力。
看到上面的贡献,不禁对这个能干的大臣油然而生敬佩之情。
然而身为蒙古的臣子,为蒙古谋福利是他的职责所在。
他不仅受蒙古人民爱戴,也为中原千万百姓所拥护,这是为什么呢?
劝阻杀伐
他辅佐的第一位君主成吉思汗是一位马背上的君主,厮杀是常事。
在成吉思汗攻占金国的河北、山西等地后,决定继续向西征伐。
西征非短期之事,于是需要选人管理北方汉地,但身边无文官,只能将任务交给大将木华黎。
然而,木华黎没有管理经验,使得北方汉地一片混乱,民不聊生,导致百姓群起反抗。
木华黎不了解百姓意愿,认为这是对抗蒙古,建议成吉思汗彻杀百姓,将北方变为牧场。
成吉思汗同意这一提议,眼看数千万中原人民将遭屠杀,耶律楚材挺身而出。
聪慧的他抓住成吉思汗注重利益的心思,进言说留住这些人民,可以从事生产,有畜力也有人力,这是长远之策。
成吉思汗经过思考同意了他的建议,数百万中原人民因此免遭屠戮。
极阻屠城
这样的拯救行动不只发生在成吉思汗时期,在他辅佐第二代可汗窝阔台期间也发生过类似的事情。
窝阔台时期,耶律楚材继续被重用,他始终兢兢业业,未曾因高位懈怠。
窝阔台继续开疆拓土,某次与开封作战,蒙古虽然胜利但伤亡惨重,有人提议彻杀开封人民以泄愤,窝阔台同意。
耶律楚材再次挺身而出,劝说留下人民以为生产力和工匠,窝阔台动摇,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中原百姓再次逃过一劫。
这两次行为使得耶律楚材在中原人民心中留下了伟大而善良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