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里的“四菜一汤”——田螺坑土楼群,古人的智慧令人惊叹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在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的群山之中,有一处被誉为“四菜一汤”的独特建筑群——田螺坑土楼群。这个由一座方楼和四座圆楼组成的建筑群,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湛的建筑技艺,成为了世界建筑史上的一个奇迹。

田螺坑土楼群坐落于海拔787.8米的湖岽山半坡上,距离南靖县城60公里。整个群体的形成历时304年,始建于清康熙元年(1662年)。其中,方楼名为“步云楼”,建于清康熙年间,高三层,每层26间房。环绕步云楼的三座圆楼分别是“和昌楼”、“振昌楼”和“瑞云楼”,以及一座椭圆楼“文昌楼”。这种“一方四圆”的布局,被形象地比喻为“四菜一汤”,成为了田螺坑土楼群最显著的特征。

田螺坑土楼群的建筑智慧体现在多个方面。首先,选址极为讲究。步云楼位于“扑虎”位,和昌楼位于“螃蟹地”位,体现了中国传统风水文化的影响。其次,土楼群的建造采用了黄金分割比例2:3、3:5、5:8,使得整体布局和谐美观。再者,土楼的结构设计巧妙地适应了山区地形。例如,振昌楼和瑞云楼通过顺地势增减一层屋柱高度的方法,在第二层取得了平面,方便了居住。

田螺坑土楼群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杰作,更是客家文化的载体。作为黄姓客家人的聚居地,土楼群见证了客家人的迁徙历史和生存智慧。土楼的防御功能、聚族而居的模式,都体现了客家人团结互助、自强不息的精神。正如中国古建筑保护专家组组长罗哲文所言:“田螺坑畔土楼家,雾散云开映彩霞。俯视宛如花一朵,旁看神似布达拉。或云宇外飞来碟,亦说鲁班墨斗花。似此楼群世罕见,环球建筑出奇葩。”

2008年,包含田螺坑土楼群在内的福建土楼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6处世界遗产。这一荣誉不仅肯定了土楼群的历史文化价值,也为其保护和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是田螺坑土楼群面临的现实课题。近年来,当地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限制游客数量、加强日常维护、开展文化体验活动等,努力在保护文化遗产和促进旅游发展之间寻求平衡。2021年9月6日至28日,田螺坑景区甚至实行了门票免费政策,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既提高了土楼的知名度,也让更多人有机会了解和体验客家文化。

田螺坑土楼群,这座深藏于大山之中的建筑瑰宝,不仅展现了古人的智慧,也为我们提供了思考现代建筑与传统文化关系的宝贵素材。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同时,也要珍惜和传承那些凝聚着人类智慧的文化遗产,让它们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