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2022年秋季,陕西省全面启动高考综合改革,2025年将实行“3+1+2”新高考模式。这一改革的核心是增加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自主选择权,通过课程的多样化更好地落实因材施教与个性化教学。在这一背景下,选课走班教学模式应运而生,成为高中教育改革的重要方向。
新高考模式下,学生有12种课程组合方案可供选择。物理方向包括物理、化学、生物等6种组合,历史方向包括历史、思想政治、地理等6种组合。这种多元化的课程设置为学生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选择自由,但也带来了如何科学选择的挑战。
面对12种课程组合,学生该如何选择?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学副校长黄景怡建议,选课应遵循四个原则:根据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和学习潜力;考虑未来想要报考的高校院校相关专业特点及选考科目要求;考虑所在高中的办学条件和优势学科;综合考虑学生本身的学业、家庭等实际情况。
然而,选课走班并非易事。它对学校的课程建设、教学管理、师资力量都提出了更高要求。一些学校通过多次模拟选课、利用大数据系统等方式,帮助学生逐步优化选课方案。例如,西安市二十六中从去年9月开学起,先后进行了四次学生“模拟选课”,让学生及家长不断认识高校专业发展特色、专业录取要求和学生自身学业成绩、兴趣志向的基础,逐步洗练优化选课方案。
选课走班的实施也面临诸多挑战。首先是观念转变的问题。正如浙江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何通海所言,从单一的行政班模式下的“补短教育”到选课走班模式下的“扬长教育”,需要学生、家长、教师乃至整个社会转变传统的人才观、教育观、教学观、课程观、学生观。其次是课程建设的问题。学校需要开发和建设多样的课程,以满足学生个性化的需求。再者是教学管理的问题。如何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有效管理走班教学,是学校面临的一大挑战。
面对这些挑战,专家们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郭华认为,学校应该树立“学校的产品是‘课程’”的观念,将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的重要工作。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副主任刘月霞则强调,学校需要全方位增强课程领导能力,包括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建立学生生涯规划指导和选课指导制度、建立与选课走班相适应的学生管理制度等。
选课走班的实施对高中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它不仅优化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学习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还有利于构建良好的师生关系。更重要的是,它真正实现了“以生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为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展望未来,选课走班教学模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它需要学校、教师、学生、家长乃至整个社会的共同努力。正如何通海校长所言,理想的选课走班应该“充分关注教师自身的专业发展、激发学生的内驱力、实现与现行教育体制对接、获取家长和社会的理解与支持”。只有这样,选课走班才能真正成为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有力抓手,为培养全面而有个性的人才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