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金庸的武侠小说以跌宕起伏的剧情闻名,他所塑造的江湖人物也让读者印象深刻。
比如郭靖、杨过、张无忌等主角,他们在金庸的笔下以家国大义为重,最终摒弃个人恩怨,率领群雄共同抵御外敌入侵。
此外,金庸笔下的反派形象也栩栩如生,像卖国求荣的杨康、无所不用其极的欧阳锋、因爱生恨的李莫愁,都给读者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有趣的是,金庸小说中还有一些配角,他们从未在书中正式登场,只存在于他人的对话中,这种惜字如金的手法更增添了这些配角的神秘感。
就像《碧血剑》里的金蛇郎君夏雪宜,他从未露面,但他亦正亦邪的美男形象依旧深植人心。
剑魔独孤求败也是如此,读者根本不知道他的姓名和背景,只知道他苦练剑法,成为破尽天下武学的高手。
他那败尽英雄、杀尽仇寇的豪言壮语,令读者热血沸腾。
尤其让人疑惑的是,独孤求败为什么会在50多岁时匆匆退隐?这或许与虚竹之死有关。
一、剑魔独孤求败
在《神雕侠侣》中,金庸通过杨过的视角展现了独孤求败的剑冢。
在雕兄的指引下,杨过不仅得到了独孤求败的玄铁重剑,还在石壁上看到了他留下的留言:“纵横江湖三十余载,杀尽仇寇奸人,败尽英雄豪杰,天下更无抗手,无可奈何,惟隐居深谷,以雕为友。
呜呼,生平求一敌手而不可得,诚寂寥难堪也。”
与此同时,杨过还知道独孤求败早在弱冠之前就开始行走江湖,在河朔一带崭露头角。
不过,既然独孤求败极度渴求与高手决斗,为什么在50多岁时选择归隐山林,再也不问世事?
有读者认为,独孤求败可能是个沽名钓誉之徒,专门挑选二三流对手肆意碾压,以此换取漂亮的战绩。
这种说法似乎有理,但根据金庸在原文中的设定,独孤求败并非浪得虚名,否则风清扬怎会说:“创制这套剑法的独孤求败前辈,名字叫‘求败’,他老人家毕生想求一败而不可得,这剑法施展出来,天下无敌,又何必守?如果有人攻得他老人家回剑自守,他老人家真要心花怒放,喜不自胜了。”
此外,《鹿鼎记》的澄观和尚也提到,独孤求败的剑法无招胜有招,当世无敌。
其实,从金庸全集来看,独孤求败早早归隐,或许是因为当年误杀了一位高手,而这位高手正是灵鹫宫的虚竹。
虚竹一死,灵鹫宫不久也销声匿迹,彻底消失于武林。
二、销声匿迹的灵鹫宫
众所周知,金庸在晚年发行了新修版系列,他巧妙地将《天龙八部》和《射雕英雄传》串联起来,读者们可以在新修版《射雕英雄传》中看到萧峰、虚竹、段誉的名字。
奇怪的是,既然天龙三兄弟客观存在于射雕年代,为何萧峰的丐帮、段誉的大理段氏依然活跃在后世江湖,唯独虚竹和他的灵鹫宫却似乎人间蒸发了一般?
一种可能是,虚竹遇到了一位顶级高手,被打成重伤后不久离世。
随着虚竹的去世,灵鹫宫立即陷入了内争外叛的局面。
千万别以为这是无中生有。
我们知道虚竹虽然武功高强,但他并不是一个合格的管理者。
即使灵鹫宫有九天九部众女,还有72岛岛主、36洞洞主以及星宿派数千教众,但这些人大多数是见风使舵、溜须拍马之徒。
虚竹在世时,这些教众忌惮他的武功,不敢轻举妄动;可虚竹一死,灵鹫宫立刻变成一盘散沙,数万教众为了争夺宫主之位大打出手,最终一蹶不振、就此灭亡。
这么说来,就能解释灵鹫宫为什么没有出现在射雕时代。
然而虚竹又是怎么招惹到独孤求败的呢?我们听听灵鹫宫众女说了什么。
三、虚竹之死
虚竹是否有可能遭遇独孤求败?通过杨过的推断,他猜测独孤求败生活在70到80年前。
以杨过所处的年代往前推,独孤求败极有可能是《天龙八部》后期的人物。
如此看来,虚竹和独孤求败应算是同一时代的人物。
彼时,萧峰自尽、扫地僧圆寂,而段誉也成了大理的一国之君,日理万机,已不再是江湖中人。
为了寻找顶级高手验证自己的独孤九剑,独孤求败经过多方打听,得知缥缈峰灵鹫宫有位高手名叫虚竹。
独孤求败兴冲冲地赶往西域,当他推开灵鹫宫大门时,却见一个和尚坐在中间,身旁围着无数女子。
独孤求败本意是找虚竹切磋武艺,但他立誓要杀尽仇寇,误以为虚竹是恶贯满盈的淫僧,仗着武艺掳掠诸多女子在宫中享乐。
独孤求败怒不可遏,剑气随之高昂,只见他一招“破气式”猛然使出,一道璀璨剑气迅猛插入虚竹的气海,虚竹“啊”了一声便倒在了血泊中。
正当独孤求败准备离开灵鹫宫时,听到身后那些女子一边哭一边朝虚竹喊道:“主人!主人!”
“主人?”独孤求败惊愕不已,急忙回身询问事情真相,得知原委后,后背直冒冷汗。
原来,梦姑去世后,虚竹萌生出家为僧的念头,可叹自己犯了荤戒、杀戒和色戒,只能在灵鹫宫清修。
重归佛门的虚竹还下令解散灵鹫宫,那些洞主、岛主以及星宿派弟子随即一哄而散,但九天九部众女却愿意留下来陪伴虚竹。
因此,当独孤求败走进灵鹫宫时,虚竹被群女簇拥的场景让他心生误会,发生了重伤虚竹的举动。
独孤求败还从宫女口中得知,虚竹不仅不是淫僧,还曾和萧峰、段誉在雁门关挟持辽帝耶律洪基,逼退了辽国十万大军,化解了一场血战。
可惜世上没有后悔药,独孤求败心灰意冷地离开了灵鹫宫,最终带着一头大雕归隐,在一处无人知晓的密林中度过余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