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一景|宜兴蜀山古南街·紫砂壶发源地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宜兴蜀山古南街,一条不足400米长的狭窄街道,却承载着中国紫砂艺术的千年历史。 这里不仅是紫砂壶的发源地,更是一个活态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陶瓷艺术的辉煌。

古南街位于宜兴丁蜀镇,北依蜀山,南临蠡河。蜀山因苏东坡“此山似蜀”之语而得名,蠡河则因范蠡与西施泛舟于此而闻名。这条始建于明清时期的古街,曾是宜兴陶瓷的主要集散地,尤其是紫砂陶的生产和销售中心。

漫步古南街,仿佛穿越回了明清时期的江南水乡。街道两旁是典型的二层砖木结构楼房,青石板铺就的路面诉说着岁月的沧桑。沿街商户将陶土晒在路边,用废旧陶片砌成矮墙,甚至连水井都是由烧坏的陶缸嵌套而成。这种“陶式生活”不仅是一种传统,更是一种文化传承。

古南街之所以被誉为“紫砂壶发源地”,源于其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 蜀山的山坡适合建造龙窑,蠡河则为紫砂制品的运输提供了便利。 2005年的考古发掘证实,蜀山窑是明代以来宜兴紫砂陶生产的主要窑场。 出土的紫砂器件与北京故宫博物院、比利时皇家博物馆的藏品风格一致,充分证明了古南街在紫砂艺术史上的重要地位。

在这条短短的街道上,诞生了无数紫砂大师。其中最负盛名的当属“壶宗”顾景舟。他的故居位于古南街中段,走进这间木质小楼,仿佛还能感受到大师当年制作紫砂壶时的专注与执着。 顾景舟并非出生在古南街,但他为了追求紫砂艺术的极致,毅然搬到这里。 在没有电灯的年代,他守着一盏煤油灯,日夜钻研,最终成就了一代宗师的地位。

除了顾景舟,古南街上还留下了吴云根、顾绍培等紫砂大师的足迹。他们的故居和工作室,如今成为了游客了解紫砂艺术的重要场所。这些大师们不仅继承了传统的紫砂技艺,更在创新中推动了紫砂艺术的发展。

如今的古南街,虽然已经不再是紫砂生产的中心,但它作为紫砂文化的摇篮,依然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街道上随处可见紫砂店铺和工作室,游客可以近距离感受紫砂艺术的魅力 ,甚至亲身体验紫砂壶的制作过程。这种“前店后坊”的经营模式,既保留了传统的工艺氛围,又适应了现代旅游的需求。

古南街的成功,不仅在于它保存了历史的遗迹,更在于它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新生。它告诉我们,文化遗产的保护不应是静态的,而应该是活态的、动态的。只有让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才能真正实现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在古南街,每一砖一瓦都在诉说着紫砂艺术的辉煌历史,每一间店铺都在传承着千年的技艺。这里不仅是一条街道,更是一部活生生的紫砂艺术史。漫步其中,我们仿佛能听到历史的回响,感受到文化的脉动。这,就是宜兴蜀山古南街,紫砂壶的发源地,中国陶瓷艺术的瑰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