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表之前的硬核人生!

发布时间:2024-09-01

Image

Image

1834年2月7日,德米特里·伊万诺维奇·门捷列夫出生于俄国西伯利亚的托博尔斯克市。这个寒冷的边陲小镇,见证了这位未来科学巨匠的诞生,也塑造了他坚韧不拔的性格。

门捷列夫的家庭背景并不显赫。他的父亲是一位中学教师,母亲则来自当地一个商贾世家。这对夫妇共育有17个子女,门捷列夫是最小的一个。然而,家庭的温暖并没有持续太久。13岁时,门捷列夫的父亲因白内障手术失败而失明,随后失业。不久后,父亲去世,母亲经营的玻璃厂也在一场大火中化为灰烬。面对突如其来的家庭变故,门捷列夫并没有被击垮。相反,他更加坚定了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的决心。

门捷列夫的求学之路充满了坎坷。1850年,他满怀希望地前往莫斯科求学,却因“学区”规定被莫斯科大学拒绝。无奈之下,他和母亲搬到了圣彼得堡,再次因同样的理由被圣彼得堡大学拒之门外。面对接连的挫折,门捷列夫并没有放弃。最终,在父亲一位昔日同窗的帮助下,他进入了圣彼得堡师范学院。

然而,更大的打击还在后面。1853年,门捷列夫开始咳血,被医生诊断为肺结核。在那个时代,这几乎等同于被判了死刑。但门捷列夫并没有被疾病打败。他一边与病魔抗争,一边坚持学习。令人惊讶的是,他不仅康复了,还以优异的成绩完成了学业。从入学时在28名学生中排名25位,到毕业时名列前茅,门捷列夫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坚韧不拔。

门捷列夫的科学研究之路同样充满挑战。1859年,他前往德国海德尔堡深造。在那里,他自建实验室,设计了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比重瓶,精确测量液体密度。正是这项研究,让他发现了气体和液体随着温度和压力转化的奥秘,提出了“临界温度”的概念。这一发现不仅为他赢得了国际声誉,也让他对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产生了浓厚兴趣。

1861年,门捷列夫回到圣彼得堡。面对政治动荡和经济困难,他不得不四处兼职,甚至一度穷困潦倒。但他从未放弃对科学的追求。在这样的困境中,他完成了俄国历史上第一本《有机化学》教科书,并提出了极限理论。这本书不仅畅销一时,还为他赢得了德米多夫写作奖。

正是这些早年的经历,塑造了门捷列夫坚韧不拔的性格和对科学的执着追求。1869年2月的一个夜晚,门捷列夫经历了那个名垂青史的梦境:63种已知元素按照原子量排列,呈现出规律性的变化。醒来后,他立即在纸上画出了第一张元素周期表。这张表不仅揭示了元素之间的内在联系,还预言了12种尚未发现的元素。随后的几年里,这些预言一一得到证实,充分证明了元素周期律的正确性。

门捷列夫的发现被誉为“科学史上最卓著的发现之一”,不仅刻画出了化学的本质,也揭示了物理学和生物学的本质。联合国将2019年定为“国际化学元素周期表年”,以纪念这一伟大发现。然而,门捷列夫的成功并非偶然。正是那些早年的磨砺,培养了他面对困难不屈不挠的精神,为他后来的科学成就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门捷列夫的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科学发现往往源于对知识的渴望、对真理的执着,以及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不拔。他的“硬核人生”,不仅成就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更为后人树立了榜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科学探索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