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的罗山脚下,矗立着一座历经千年沧桑的古城——韦州古城。这座古城见证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历史变迁,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防御体系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
韦州古城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唐代。据史料记载,韦州自唐代设州,初称“安乐州”,后在西夏时期更名为“威州”,最终定名为“韦州”。在宋朝和西夏时期,韦州是双方反复争夺的战略要地。到了明朝中期,由于鞑靼部落频繁入侵,韦州的战略地位更加凸显。弘治十年(1497年),明朝在此设立韦州守御千户所,隶属宁夏卫,以加强防御。
韦州古城的城墙是其最显著的特征。城墙呈长方形,东西长571米,南北宽540米,墙高12~14米,基宽10米。城墙采用黄土夯筑,夯层厚8~12厘米,坚固耐用。更为独特的是,城墙四周设有49堵“马面”,间距43米,东西南北各辟一门。这种设计不仅增强了城墙的防御能力,也体现了中国古代军事建筑的智慧。
城内的建筑同样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两座古塔:一座是西夏时期的康济寺塔,另一座是元代的喇嘛式墓塔。康济寺塔坐北朝南,为十三级八角密檐式砖塔,塔后立有明代成化元年和万历九年的石碑,记载了多次重修的历史。1985年修葺时,还发现了宗教文物,证明了这座塔的西夏起源。元代墓塔则位于城西北角,是一座实心喇嘛式塔,塔基为单层八角须弥座式,塔身为宝瓶形,具有浓郁的宗教特色。
韦州古城不仅是一座军事要塞,更是文化交流的中心。明朝时期,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十六子朱栴就藩于此,成为第一代庆王。朱栴不仅是一位政治人物,更是一位文化学者。他在宁夏期间主持编纂了《宁夏志》,这是宁夏有史以来第一部地方志,开启了河套地区修史的先例。朱栴的后代在宁夏繁衍了十一代,镇守宁夏长达二百五十一年,对当地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韦州古城也面临着保护的挑战。虽然城墙和古塔等主要建筑保存相对完好,但城外的庆王陵寝却遭遇了破坏。据当地居民回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还能看到十多座陵寝,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许多陵寝被拆除或破坏,墓室被盗,仅剩残余的土包和遍地瓦片。
韦州古城作为历史的见证者,不仅记录了中国西北地区的军事防御史,也反映了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它独特的空间格局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研究中国古代边疆防御体系和地方历史文化的重要实物资料。在现代化进程中,如何更好地保护和利用这座古城,让它继续讲述历史的故事,是我们面临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