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免食源性疾病要注意什么?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食源性疾病是指通过摄食进入人体的各种致病因素引起的疾病,包括感染性和中毒性两大类。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每年约有6亿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物而患病,其中42万人死亡。在中国,食源性疾病也是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尤其在夏秋两季高发。那么,我们该如何预防这种“病从口入”的疾病呢?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了预防食源性疾病的五大关键要点,值得每个人牢记:

首先是保持清洁。这包括勤洗手,尤其是在处理食物前后;清洗餐具和厨具时要用流动安全的水;保持厨房环境清洁,经常蒸煮消毒。一项研究显示,正确洗手可以减少30%的腹泻病例和20%的呼吸道感染。

其次是生熟分开。生熟食物要分开存放,处理食物的案板、刀具也要分开使用。这样做可以有效防止交叉污染,降低食源性疾病的风险。

第三是彻底煮熟。烹调食物的温度达到70℃以上可以杀死绝大多数有害微生物。特别要注意的是,大块肉和整只鸡等食物要确保内部也彻底加热。有研究发现,未煮熟的四季豆可能导致中毒,原因是其中含有未被破坏的皂甙和植物血球凝集素等天然毒素。

第四是在安全的温度下保存食物。5℃以下、60℃以上是安全的温度范围。室温下,熟食存放时间不应超过2小时。冰箱不是保险箱,食物存放时间不宜过长。一项调查显示,超过40%的家庭冰箱内存在细菌超标问题。

最后是使用安全的水和食物原料。选择新鲜的蔬菜水果,适当清洗、削皮。食品制作全过程要使用安全的水。值得注意的是,未经处理的河水、雨水和雪水可能因环境污染引起食源性或水源性腹泻。

除了这五大要点,我们还需要特别注意一些日常生活中容易引发食物中毒的食物。例如,发芽的土豆含有高浓度的龙葵素,可能导致中毒。野生蘑菇中有些品种含有剧毒,即使是经验丰富的采蘑菇者也可能误食。因此,对于不认识的野生蘑菇,最好的预防措施就是不要采摘和食用。

预防食源性疾病不仅关乎个人健康,也关系到公共卫生安全。每个人都是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让我们从日常饮食做起,共同守护“舌尖上的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