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天下大乱,此地无忧;天下大旱,此地得半。”这是明朝开国军师刘伯温对重庆云篆山的赞誉。这座位于巴南区鱼洞境内的山峰,究竟有何特别之处,竟能得到如此高的评价?
云篆山突起于鱼洞以南长江东岸,海拔650米,距市中心解放碑仅28公里。它以山势秀耸曲折、蜿蜒如云篆而得名,素有“滔滔长江水,巍巍云篆山”之称。山形如鱼脊高耸,蟠曲旋转,绵亘二十余里。登临其间,绿树森森,云雾悠悠,随风荡漾。正如清乾隆年间的巴县知县王尔鉴所描述的:“人行山脊,沿青林翠霭间,宛如云扶足下,随风荡飏。”
云篆山不仅是自然景观的杰作,更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曾位列“巴渝十二景”之一,被誉为“云篆风清”。王尔鉴在自己编修的《巴县志》中对云篆山极尽赞美:“形如鱼脊高耸,蟠曲旋转,绵亘二十余里。人行山脊,沿青林翠霭间,宛如云扶足下,随风荡飏……左俯大江,右窥深涧,觉置身青霄上,御风而行。”
然而,云篆山最引人注目的,还是它在历史上的避难所作用。刘伯温的评价并非空穴来风。据传,明末张献忠大军攻入重庆后大肆屠杀,云篆山一带居民深受其害。他们纷纷躲到云篆山顶据险坚守,以至于很多原住民躲过了这场灾难。后来,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人们在山顶建起了云篆山寨,成为当时巴县五大山寨之一。山寨地势开阔,有东、南、西、北四道古寨门,真正做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云篆山的避世传统延续至今。如今,它已成为重庆市著名的旅游风景区和森林公园。山中有云篆松林、云山湖、长清水、牛舌头等自然景观20余处,林木高大茂密,遮天蔽日,湖水清澈,碧波荡漾。还有山寨门、云篆寺、老院木刻、清风楼、罗汉井、文昌宫、宝莲寺等人文古迹,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值得一提的是,云篆寺始建于明成化九年(1473年),早年香火旺盛、佛事繁忙。虽然在20世纪70年代被毁,但留存下来的清道光十年(1830年)所刻的两块碑文中,详细记载了“云篆风清”曾列为“巴渝十二景”的史实。1999年重建后,云篆寺在韦驮殿内供有重建时出土的观音菩萨、药王菩萨和文殊菩萨造像,重现了昔日的辉煌。
今天,当我们漫步在云篆山中,感受着清凉的山风和阵阵花香,不禁会想起刘伯温的那句评价。或许,在这个纷扰的世界里,云篆山依然是一处可以让人暂避尘嚣、寻找内心宁静的避世胜地。正如王尔鉴所言:“世间人,法无定法,然后知非法法也;天下事,了犹未了,何妨以不了了之。”在云篆山,我们或许能找到一种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的纷扰与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