钠电池来了,能用10年、冬天不怕冷、充电快,价格发布,已经开卖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钠电池技术迎来重大突破。近日,全球首个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伏林钠离子电池储能电站在广西南宁建成投运。这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成功,标志着钠离子电池大规模储能工程技术取得关键性突破。

相比传统的锂电池,钠电池具有独特优势。首先,钠资源储量丰富,全球储量约为锂的420倍,且分布广泛。这使得钠电池的原材料成本大幅降低,据估计,钠电池成本可比锂电池降低30%-40%。其次,钠电池在低温环境下表现出色,能在-40℃至80℃的温度区间正常工作,-20℃环境下容量保持率接近90%,优于锂电池。此外,钠电池的安全性更高,通过了中汽中心的检测,针刺时不冒烟、不起火、不爆炸。

然而,钠电池也存在一些不足。其能量密度目前约为锂电池的一半,这意味着相同容量下,钠电池的体积和重量会更大。同时,钠电池的循环寿命约为锂电池的65%,能量密度比锂电池低20%左右。这些因素限制了钠电池在高端车型中的应用。

尽管如此,钠电池在特定领域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储能领域,钠电池有望成为锂电池的重要补充。根据EVTank的预测,到2030年,钠离子电池的实际出货量或将达347GWh,2024年至2030年的复合增长率达58.1%。在电动两轮车、三轮车领域,钠电池在锂离子电池和铅酸电池之间实现了性能和成本的平衡,有望取代铅酸电池。此外,在户用储能、工商业储能等对成本敏感、安全性要求高的应用场景,钠电池也有望成为锂电池体系的重要补充。

面对钠电池的发展机遇,国内企业纷纷加大布局。宁德时代、比亚迪、中科海钠等企业已实现钠电池的产业化,并不断推出新产品。2023年12月,钠离子电池实现量产装车,装车量为317KWh。2024年,搭载钠离子电池的江淮钇为“花仙子”正式交付,标志着钠离子电池产业化迈出重要一步。

尽管前景广阔,钠电池的发展仍面临挑战。首先是技术瓶颈,如何提高能量密度是关键。其次是产业链的完善,目前钠电池产业链尚未完全成熟,需要上下游企业的共同努力。此外,随着锂价的回落,钠电池的成本优势有所减弱,这也给产业发展带来一定压力。

展望未来,钠电池有望与锂电池形成互补,共同推动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正如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所言,即便钠离子电池做不到主流,也是对锂电池的一个有益补充。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产业链的完善,钠电池有望在更多领域发挥其独特优势,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