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型案例!股份支付费用是否归属于经常性损益的判定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股份支付费用是指企业为获取职工和其他方提供服务而授予权益工具或承担以权益工具为基础确定的负债的交易。在企业实施股权激励时,股份支付费用的会计处理直接影响财务报表,成为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那么,股份支付费用是否属于经常性损益?又该如何正确处理?

根据《首发业务若干问题解答》第26条,股份支付费用的归属主要取决于是否有明确的服务期限。对于立即行权或限制条件不明确的,应计入非经常性损益;而对于有服务期限并分期分摊费用的,则计入经常性损益。

以泛海统联为例,2018年8月,杨虎认购泛海统联股权构成股份支付。由于没有明确约定服务期,发行人将股份支付费用一次性计入发生当期,并作为偶发事项计入非经常性损益,符合相关规定。这说明,对于没有明确服务期的股份支付,应视为非经常性损益。

然而,如果股份支付设有服务期,情况则有所不同。灿勤科技在2018年至2020年分别计提4,655.45万元、4,617.90万元和16,456.68万元股份支付费用,最初均认定为非经常性损益。后经会计差错更正,公司改为在等待期内每个资产负债表日对预计可行权数量作出估计,并按照授予日授予股份的公允价值确认相应的股份支付费用。这种处理方式符合“对设定服务期的股份支付,股份支付费用应采用恰当的方法在服务期内进行分摊,并计入经常性损益”的规定。

值得注意的是,即使股份支付设有服务期,特殊情况下也可能计入非经常性损益。思特威在2019年将加速行权产生的股份支付费用计入经常性损益,但根据《公开发行证券的公司信息披露解释性公告第1号——非经常性损益(2008)》的规定,这种加速行权费用应作为非经常性损益披露。这表明,即使存在服务期,某些特殊情况下的股份支付费用仍可能被视为非经常性损益。

股份支付费用的会计处理直接影响企业的财务报表。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第11号——股份支付》,以权益结算的股份支付应以授予日权益工具的公允价值计量,而以现金结算的股份支付则应以企业承担负债的公允价值计量。这种处理方式可能导致企业在等待期内确认大额费用,从而影响净利润。

例如,苏交科在2016年确认股份支付费用602.05万元,计入管理费用,即归属于经常性损益。这意味着,这部分费用直接减少了当期利润,影响了企业的净利润表现。同样,贝斯特在2014年计提的496万元股份支付费用也计入管理费用,进一步说明了股份支付费用对财务报表的影响。

正确处理股份支付费用的关键在于准确判断服务期、合理估计可行权数量,并采用恰当的方法在服务期内分摊费用。企业应根据具体情况,结合相关法规和准则,谨慎处理股份支付费用,确保财务报表的准确性和合规性。同时,考虑到股份支付费用对净利润的直接影响,企业在设计股权激励方案时也需权衡利弊,综合考虑财务影响和激励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