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用摄氏度测温,而美国却用华氏度,背后有什么秘密?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在炎炎夏日,当中国人抱怨气温高达35℃时,美国人可能会说今天是95°F。这种看似简单的温度表述差异,背后却蕴含着一段有趣的历史和文化故事。

摄氏度(°C)和华氏度(°F)是目前世界上使用最广泛的两种温度单位。摄氏度由瑞典天文学家安德斯·摄尔修斯于1742年提出,将水的冰点定为0℃,沸点定为100℃。而华氏度则由德国物理学家丹尼尔·加布里埃尔·华伦海特在1724年创立,他将冰水混合物的温度定为32°F,水的沸点定为212°F。

这两种温度单位的差异源于它们的定义方式。摄氏度将水的冰点和沸点之间等分为100份,每份为1℃。而华氏度则将这个区间等分为180份,每份为1°F。因此,1℃约等于1.8°F。具体换算公式为:华氏度 = 32 + 摄氏度 × 1.8,摄氏度 = (华氏度 - 32) ÷ 1.8。

那么,为什么美国坚持使用华氏度呢?这要追溯到美国的历史。1776年美国独立时,华氏度已经在英国及其殖民地广泛使用。尽管后来法国大革命期间引入了摄氏度,但美国并没有跟随潮流。1975年,美国曾试图推广公制单位,包括摄氏度,但最终因为没有强制推行而不了了之。

美国坚持使用华氏度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长期使用习惯难以改变;二是美国特有的文化心理。正如一位美国网友所说:“我们不使用公制,因为我们是美国人。”这种坚持传统、不愿轻易改变的态度,也体现在美国对其他英制单位(如英里、磅等)的使用上。

在实际应用中,两种温度单位各有优缺点。华氏度的分度更细,可以更精确地描述温度变化。例如,在华氏度下,人体正常体温约为98.6°F,而摄氏度下约为37℃。这种细微的差异在某些领域可能更有优势。然而,摄氏度的定义更直观,0℃和100℃分别对应水的冰点和沸点,便于理解和记忆。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摄氏度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目前世界上约98%的国家使用摄氏度,只有美国、巴哈马、伯利兹和利比里亚等少数几个国家仍然坚持使用华氏度。尽管如此,美国在某些领域(如气象预报)已经开始同时使用两种单位,以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

总的来说,摄氏度和华氏度各有特点,没有绝对的优劣之分。它们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在探索自然规律过程中的多样性和创造性。无论使用哪种单位,重要的是理解其背后的科学原理,并能够灵活转换。在未来,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和科技的进步,两种温度单位可能会继续并存,也可能出现新的温度单位来统一全球标准。无论如何,温度测量的本质——准确描述物体的冷热程度——永远不会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