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天津大学自动化学院的“电力系统基础”课程近日迎来了一位特殊的新伙伴——“全过程全环节AI助教”。这位由天津大学刘艳丽教授主导研发的AI助教,以其1:1仿真模拟的虚拟数字人形象和强大的功能,正在悄然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
这位AI助教由两大核心系统组成:数字老师和答疑大模型。数字老师是以刘艳丽教授个人形象仿真模拟出的虚拟数字人,无需亲自录课,只需将课件讲义导入后台,就能快速生成授课视频,高效产出线上教学资源。在课中和课后,数字老师还能基于学情数据匹配作业库,实现个性化、精准化教学。答疑大模型则是一个类似ChatGPT的纯国产人机对话大模型系统,能够24小时无休地为学生提供交互式答疑辅学服务。它不仅能根据学生个性化学习诉求给予专业解答,还能帮助学生完成自测,形成“一人一案”的个性化学习路径。
AI助教的引入对学生学习效果产生了显著影响。天津大学电气自动化与信息工程学院2022级本科生潘凌蓝表示:“上完一节课后,如果我对课上的重点和难点理解不够深入,就会去观看AI助教系统里的网课讲解,然后做检测题,加深掌握程度。”AI助教已经成为学生们离不开的学习助手,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程内容。
AI助教的出现不仅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对传统教学模式提出了挑战。刘艳丽教授指出:“在以往有限的课堂教学空间时间内,学生很难共情重大工程与学科前沿、很难迅速迁移所学知识去创造性解题、很难根据个体的兴趣需求去制定个性化的学习提升方案。”AI助教的引入,正是为了解决这些传统教学中的难点。
然而,AI助教的出现也引发了对教师角色的思考。刘艳丽教授认为:“AI技术在教育领域中的融合应用是大势所趋。随着数据存储与计算能力的快速提高,以及核心算法的不断突破,人工智能技术支撑下的智能化教学将进一步拓展教学互动空间,推动教学方法的创造性应用。”这意味着,未来的教师需要更多地扮演引导者和启发者的角色,而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
事实上,天津大学并非唯一探索AI助教应用的高校。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南京大学等多所知名高校都在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深度融合路径。清华大学已开展100门人工智能赋能教学试点课程,利用人工智能辅助或深度介入课程,打造人工智能助教、人工智能教师。北京大学则启用了基于GPT-4的AI交互工程产物——Brainiac Buddy,为学生提供高质量互动和个性化学习支持。
尽管AI助教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但其应用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如何平衡AI助教和真人教师的角色,如何确保AI助教提供的信息准确无误,如何保护学生隐私等,都是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的问题。
展望未来,AI助教有望在高等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刘艳丽教授表示:“我将在课程层面不断打造更强大的AI助教,实现人机协同的高质量个性化学习,同时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赋能交叉人才培养范式转型的研究与实践。”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应用的深入,AI助教有望成为高等教育中不可或缺的辅助工具,为培养创新型人才提供有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