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3
一盏玉壶,一段归乡之旅,一个触动人心的故事。近日,一部名为《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短剧在网络上引发热议,它不仅是一部艺术作品,更是一次对历史的深情回望。
这部短剧由两位网络博主自编自导自演,讲述了大英博物馆中一盏中国玉壶“逃出”寻找归途的故事。短短三集,每集不超过10分钟,却蕴含着深厚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
玉壶的扮演者夏天表示,选择玉壶作为主角,是因为它“清清白白”,记得回家的路。这个细节折射出创作者对文物回归的深切期盼。而男主角张永安的名字,则取自大英博物馆收藏的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
短剧的火爆并非偶然。它触动了无数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有网友动情地评论:“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然而,文物回归之路并非坦途。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在全球47个国家的200多家博物馆中,至少有164万件中国文物。其中,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中国文物多达23000多件,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博物馆之一。
这些文物是如何流失海外的?大英博物馆自称馆藏珍品有两个来源:一是捐献,二是购买。但事实上,很多文物是在中国国势衰微、沦为列强半殖民地时期,通过战争劫掠或不正当贸易所得。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唐摹本,就是在1900年从颐和园抢走,1903年大英博物馆仅花了25英镑购入,现在却成了镇馆之宝。
面对中国文物的流失,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海外流失文物迟迟未归?法律困境是最大的障碍。尽管国际上制定了相关公约,但“法不溯及既往”的原则使得这些公约效力有限。尤其是以英国为代表的“文物流入国”并未加入公约。
尽管如此,中国追索海外流失文物的脚步从未停止。从1949年至今,我国已成功追回15万件流失文物。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持续加大文物追讨力度,成功促成1800余件(套)流失文物返还。
文物是文明的印记,它们的最佳归属是回到故土。《逃出大英博物馆》这部短剧,以艺术的形式唤起了人们对文物回归的关注和思考。它告诉我们,文物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件,它们承载着历史的记忆,诉说着民族的故事。
对于孩子们来说,了解这段历史,不仅能够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还能培养他们对历史的兴趣和责任感。我们可以用简单易懂的语言告诉他们:文物就像离家很久的孩子,我们一直在努力把它们带回家。这个过程虽然艰难,但只要我们坚持不懈,总有一天,它们会回到属于自己的地方。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火爆,折射出人们对文物回归的渴望,也彰显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它提醒我们,历史是一面镜子,忘记历史就等于背叛。让我们携手努力,为文物回家铺平道路,让它们在故土绽放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