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8
前些时候,在网上看到一则幽默段子:
人生到中年,感觉自己活成了《西游记》的翻版:
悟空的压力、八戒的肚子、沙僧的发型,九九八十一难一个都不能少,还有一群打不完的妖怪。
年轻时,我们都渴望成为那个能呼风唤雨的孙悟空,而非那个肥头大耳的猪八戒和秃顶认怂的沙僧。
如今才发现,自己不仅没有成为孙悟空,反而丢失了猪八戒的那份洒脱,最后像沙和尚一样在取经路上忙碌。
昔日旁观者,转瞬已成戏中人。
《西游记》其实是一部充满黑暗神话色彩的作品,许多人性最阴暗的角落,只有成年人才能真正体会到。
001
作家李碧华曾指出:“不要试探人性,绝对不要,它根本经不起考验。”
在《四圣试禅心》中,黎山老母携带观音、普贤、文殊三位菩萨降世,设下美人计。
这不过是在测试师徒四人的品德,终究不过是试行猪八戒是否能度过色戒。
最终,八戒被美让挂在树上一整夜,遭到众人的嘲笑。
常言说:“人不可太满;事不可太尽。”
人之所以为人,正是因为同时具备伟大与渺小的特质,正如磁铁有两个极,世界有光明与黑暗,人心也必然有善与恶。
002
曾与一位朋友谈起《西游记》,他感慨道:
“小时候喜欢孙悟空,分明正义,勇敢做事,长大才明白自己是猪八戒,趋利避害,察言观色。”
其实,这位朋友并未深入原著,早期的孙悟空尚未成就齐天大圣,一路经历磨难,拜师菩提时曾言:
“人若骂我我也无恼,若打我我也不怒,唯有陪个礼儿罢了。”
趋利避害乃人之天性,一个若想生存,势必需学会察言观色。
003
佛曰:众生平等。
然《西游记》所述,非佛,而是人。
在黄狮精的一回中,唐僧说道:
“我教你见了人打个问候,并未教你见王子就此勾搭。
常言道,物有三六九等,人有高低贵贱,如何能不分呢?”
这一句道出了人天生不平等的残酷现实。
有的人高攀,然而有人低垂;有人光辉万丈,有的人却满身锈蚀。
必须承认,这个世界是非公平的,人与人之间确实存在无法弥补的差距。
004
-
一生碌碌无为的非因能力,更多在于心力
《西游记》中有两个数字频繁出现。
一是“十万八千里”,与人生修行圆满所需的周天数“十万八千周”相符。
另一个则是“九九八十一难”,数字之大莫过于九,九九之难寓意修行途中的诸多考验。
成年人的世界从未有过什么天上掉馅饼,相较于羡慕他人的成就,醉心于理顺自己的路才是上策。
每个人收获的,是与自己努力相匹配的人生。
005
唐僧的至善在《西游记》中是显而易见的。
然而,物极必反,过度的善良亦可能成为一种伤害。
因为唐僧无条件地坚持出家人的“不杀”理论,以至于在取经途中,要么被妖怪捕获,要么在被抓的途中。
人善被人欺,马善被人骑,心太软未必是这样的好事。
若你总是宽容,那么很可能容易遭欺;若你总是帮助,那反而容易被辜负。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接受拒绝也无妨,狠心处理才是理智之举。
006
《西游记》的开篇,孙悟空大闹天宫。
诸多人不解,何以数万天兵天将奈何不了一只猴子。
其实看完后文我们知晓,根本无需那些大神出手,他们的坐骑或是童子,无不对师徒四人构建阻碍。
而且,原著中玉帝坐定于凌霄宝殿,大圣根本未能打进去。
那场五世纪前的战斗,不过是场小波折。
对于众仙家而言,获胜无益,失利则丢了面子更加无谓。
《警世通言》中提到:“是非只因多开口,烦恼皆因强出头。”
意即,除非你具备极高的能力,否则应专注于自己的事,切忌多管闲事。
007
-
一个人的真正成长,必会经历多个撕心裂肺的瞬间
师徒四人在踏上求经之前的经历,可谓“惨”。
大圣闹天宫失利,五行山下困守,日夜用铁丸铜汁果腹;
沙僧无意打破琉璃盏,受罚在流沙河中饱受七日一次的万箭穿心之苦;
那个曾是北极四圣之一的天蓬元帅在酒后失态,被贬入猪胎;
金蝉子打个瞌睡便要经历十世轮回,才能在沙僧的“口”中生还……
人生就是一次次撕扯伤口再愈合的过程。
008
我非常喜欢《悟空传》对《西游记》中的解读:
“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只为他独一无二而存在,而当他意识到错误时,他就长大了。”
对儿童而言,《西游记》宛如一场场的“打怪升级”之旅;
可对于主角而言,这却是一次次接受痛苦的生命历练。
当大圣带上金箍不再反抗,当八戒暴露妖身离开高老庄,沙僧被封为罗汉不提卷帘大将……
没有人关心我们经历过什么,你必须沿着漫漫长路不断成长。
009
若说《西游记》中死亡最无辜的神仙,你必想到泾河龙王这一角色。
他仅仅是为了拯救治下百姓,却因与袁守城斗气,私自修改降雨规格,触犯天条,白白丢掉性命。
在日常生活与工作中,麻烦无处不在,坏情绪人人都有。
然而,越是急躁时越要提醒自己冷静。
需知道,每种坏情绪都得我们自己买单,逞一时之快的痛快,有时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010
《西游记》第50回中,提及八戒的一次尴尬事,因天气转凉,八戒便拿了废弃洞府里的三件纳锦背心。
可这其实是魔王设下的圈套,因大圣外出乞讨未归,师徒三人毫无抵抗之力,纷纷被抓。
马云曾说:“免费的反倒是这个世界上最昂贵的东西。”
世界的1%的人是因小亏而赚大便宜,而99%的人是因占小便宜而吃大亏。
011
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天生天养,除了花果山的猴子们,他鲜少能交到朋友。
但他曾有几位义结金兰的兄弟,称作“七大圣”。
可这七大圣不仅未在他对抗天兵时出现,且在后面与红孩儿及火焰山之际,还被牛魔王一家背叛。
经历愈多,你将会明白,人际关系便是如此,无论曾经多么亲密,随着时间流逝,彼此间总有渐行渐远的距离与陌生感。
现实以残酷的方式告诉你:
对情、看重得越多,心伤得越深;对人、期望越高,失望亦越大。
012
《西游记》中有一位通晓言语艺术的杰出外交家——太白金星。
有一次,天庭欲招安大圣,武曲星君平白反对,太白金星未直言反驳,反而暗示道:
“星君让他去管马?只怕他不屑。”
武曲星执意使绊:“已经不小了!”
太白金星听后,尽管知道两者矛盾即将激化,却也不再劝解。
俗话说,交浅勿言深。
我们常因认错人而懊恼,其实更该追悔的是无法控制自己的嘴。
013
网上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话:
“人生就如《西游记》,真正可怕的并非红孩儿那种直接欲取唐僧肉之人,而是那些伪装成楚楚可怜的白骨精。”
可怕的不是显而易见的恶人,而是那些潜藏在暗处的假好人。
他们会利用你认为他们是“好人”的信任,消弭你警惕的心态,使你失去自我保护,肆无忌惮地行驶内心的邪恶。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切勿被第一印象所蒙蔽,更莫轻易评价他人。
014
《西游记》中,有个词尤为常见:不看僧面看佛面。
鲁迅先生曾言:“面子乃中国精神的纲领。”
若孙悟空愿意“卖脸”,即便面对无可匹敌的妖魔,也终能找到解决难题的帮手。
可惜,许多人不明白,面子的交易始终是等价换的,只有你拥有足够的分量,才能得到他人的面子。
孙悟空所享的面子,皆是由于他在九重天一棒一棒拼博而得。
015
《西游记》中充满了因果的故事:
孙悟空由于打破八卦炉,化为火焰山;
唐僧未能兑现对老鼋的承诺,最终遭遇第九九八十一难……
天道有轮回,因果不负人。
人与人之间有来有往,事与事之间也存有必然的联系。
命运时常借由些微不起眼的小事,改变你生活的轨迹。
成年人的世界,正是一部《西游记》。
如吴承恩所言:“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
只要理解《西游记》,便可洞悉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