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1938年7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刊物《解放》全文刊载了毛泽东同志于当年5月26日至6月3日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所作的讲演——《论持久战》。这篇光辉文献不仅在中国国内引起巨大反响,也在日本社会尤其是军政界产生了重要影响。
《论持久战》甫一发表,就被日本最大的综合杂志《改造》以惊人的速度介绍到了日本。同年9月,《论持久战》日文版在《改造》杂志10月号上全文登出。紧接着,11月号又登出了毛泽东的另一篇雄文《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这一传播速度之快,令人惊叹。
日本军政界对《论持久战》的态度颇为复杂。一方面,他们对毛泽东的战略思想给予了高度重视。1938年12月6日,日本陆军省草拟的《以后的对华处理方略》中,对于中日战局的设想,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论持久战》中战略相持阶段的规避尝试。另一方面,日本军方并未真正接受《论持久战》的核心思想,而是继续坚持其侵略扩张政策。
日本首相近卫文麿提出所谓“三原则”,不断派出情报人员,拉拢中华民国高层政治人物,最终策动以汪精卫为首的汉奸公开投敌。这种策略表面上似乎是对《论持久战》的一种回应,但实际上并未改变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
《论持久战》对日本战略的影响是深远的。它不仅揭示了日本侵略者陷入持久战泥潭的必然性,也间接推动了日本军方采取“以战养战”和“以华制华”的策略。然而,这些策略最终未能改变日本战败的命运。
《论持久战》的价值不仅在于其对战争进程的精准预测,更在于它所体现的战略思想和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它运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极其精确而深刻地推演和论述了抗日战争的发展规律,得出中国必胜、日本必败的结论。这种基于客观事实的战略分析,使得《论持久战》成为了一种“阳谋”,不怕被敌人看见,敌人看到了也没有办法破解。
《论持久战》的影响超越了战争本身,成为了一种强大的思想武器。它不仅指导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也对日本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日本军人在阅读《论持久战》后,思想上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反思日本的侵略行为。
日本陆军航空兵中将远藤三郎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曾是顽固的军国主义分子,但在阅读《论持久战》后,思想上完成了巨大的转变,最终承认日本战败是必然的。1956年远藤三郎访问中国时,特意献上了自己的指挥刀,表达了自己的忏悔。
《论持久战》的历史意义在于,它不仅是一部伟大的军事著作,更是一部闪耀着战略思想和智慧光芒的马克思主义文献。它所体现的战略思维和辩证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指导价值。正如毛泽东所言:“战争是政治的继续。”《论持久战》不仅指导了抗日战争的胜利,也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战略思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