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02
     
    
     
    
中国人的身高正在悄然发生变化。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2019年我国18至44岁的男性和女性平均身高分别为169.7厘米和158厘米,与2015年相比分别增加1.2厘米和0.8厘米。这一变化背后,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遗传在决定一个人的身高方面扮演着关键角色。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占身高决定因素的70%至80%。父母的身高可以直接影响子女的身高。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专家指出,可以根据父母的身高来计算孩子的遗传靶身高。具体公式为:男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4(厘米),女孩身高=(父亲身高+母亲身高-13)÷2±4(厘米)。
然而,遗传并非决定身高的唯一因素。环境因素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儿童和青少年的生长发育阶段。
营养是影响身高增长的关键环境因素之一。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D)、各种矿物质(如钙、铁、锌)等营养素,都是身体发育长高的重要原料。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专家指出,营养对身高的影响比对体重的影响要晚。一个营养不良性矮小的孩子,他的体重减少比身高减少要更多,常表现为偏瘦,而且偏食、厌食、不爱喝奶,吃肉也很少,往往吃零食比较多。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儿童青少年的营养状况得到显著改善。国家卫生健康委副主任李斌介绍,近年来,我国居民的平均身高持续增长。2019年,6至17岁的男孩和女孩各年龄组身高平均分别增加了1.6厘米和1厘米。
除了营养,运动和睡眠对身高增长同样至关重要。运动可以促进生长激素的分泌,增强食欲,帮助人体吸收更多的营养物质。游泳、跑步和跳绳等有氧运动对儿童身高的影响尤为明显。睡眠同样重要,因为人在睡眠时激素分泌明显增加,在入睡后1小时左右人体血液中生长激素浓度达到高峰。
地域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身高。北方纬度较高,阳光较强,紫外线辐射较大,而紫外线能促进并诱发骨骼生长发育。此外,北方气候相对寒冷,寒冷可刺激人体生长激素分泌,进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相比之下,南方雨季阴天较多,空气湿润,雾气较大,人体接受阳光辐射相对北方较少。这些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是北方人平均身高高于南方人的原因之一。
虽然遗传因素在决定身高方面占据主导地位,但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样不容忽视。通过改善营养状况、增加运动量、保证充足睡眠,仍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最终的身高。对于儿童和青少年来说,抓住生长发育的关键期尤为重要。正如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的专家所言,健康的身心、乐观的心态才是快乐的源泉。在追求身高的同时,我们更应该关注整体的健康和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