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镇江锅盖面,这道被誉为“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的地方特色美食,近年来却陷入了一场持续百年的争议漩涡。这场争议不仅关乎锅盖面的起源,更触及了传统美食与现代营销之间的微妙关系。
锅盖面的争议始于1977年。据《江苏地方志》记载,当时镇江市园林管理所召开了一次为对外宣传镇江出谋划策的会议。在会议上,10多名老文化人提出,镇江的老三怪太俗,建议改变说法。众人商量后提出了现在流行的新“三怪”的说法,即“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这一说法后来逐渐刷新并覆盖老“三怪”,成为镇江的名片。
然而,锅盖面的真正起源却远比这个故事复杂。据镇江市人大常委会原副秘书长周文翔回忆,在上世纪80年代初,整个镇江是没有锅盖面一说的。直到80年代中后期,镇江街头最多的面店店铺头写的还是“火面”(也有叫“和面”或“伙面”)。在本地话里,火面的意思是“打伙、开伙”,就是“下碗面吃吃”。
锅盖面的真正走红,源于1980年发表于《食品科技》杂志上的一篇文章。这篇文章讲述了一个关于锅盖面的传说:很久以前,一对父母双亡的山东兄妹相依为命,哥哥病了,妹妹把家里仅剩的白面拿给哥哥做面吃。面做着,她觉得哥哥要补补,就去鸡窝拿蛋,但锅里的面还没开,她一时间没找到锅盖,就拿了煮汤的小盖进去。鸡蛋拿回来,妹妹想,“我做的面万一不好吃怎么办”,便在碗里加调料——熬过的酱油,喷香的芝麻油,起鲜的虾仁… 哥哥吃了面,身体就好多了,面也成了哥哥的最爱。后来山东发水灾,哥哥妹妹逃难分开了,妹妹身无分文来了镇江,突然发现一家店煮面的锅里飘着锅盖,于是与哥哥相认。
这个故事虽然感人,但很快就被另一个更著名的传说所取代——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传说乾隆下江南至镇江,身着便服,一路寻至名气最大的张嫂子伙面店。张嫂子和丈夫慌忙招待,好不容易让客人吃上后,在厨房里听见客人连声说:“味道不错,味道不错,不烂不硬,喷香爽口!”没想到,乾隆一边说一边走进来,一声惊叫,说:“呀,你怎么将锅盖放在锅里煮起来了?”张嫂子这才发现,自己刚才手忙脚乱,竟将汤罐上的小锅盖错当成了大锅盖,连锅盖撂到锅里还不知道。
这个故事让锅盖面名声大振,从此镇江大街小巷出现了很多锅盖面店。然而,这个故事的真实性也遭到了质疑。有学者指出,锅盖面的做法虽然在清代就已经出现,但锅盖面的叫法却只有30多年的历史。
尽管起源存在争议,锅盖面的独特魅力却无可否认。锅盖面选用的面条是“跳面”,这种面条有毛孔,卤汁易入味,吃在嘴里耐嚼有劲,味道独具。锅盖面的底料也十分讲究,秘制酱油汁加上十余种佐料,味道十分鲜美。做好后,汤清面软,不粘不乱,青头鲜嫩,经济实惠。
锅盖面不仅是一种美食,更成为了镇江的文化符号。在镇江流传着颇具顺口溜色彩的《三怪谣》:“香醋摆不坏、肴肉不当菜、面锅里面煮锅盖”,故有“不到长城非好汉,不尝‘三怪’太遗憾”之说。
近年来,锅盖面在全国乃至海外的推广也取得了显著成效。全国已有数百家锅盖面面馆,甚至开到了国外,引来全国数百家电视报纸媒体竞相报道。然而,随着锅盖面的走红,也面临着如何在保持传统特色的同时适应不同地区口味的挑战。
锅盖面的争议,折射出传统美食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提醒我们,在推广地方特色美食时,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与时俱进;既要保持传统,又要勇于创新。只有这样,才能让像锅盖面这样的地方美食真正走向全国,走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