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的夜叉国,楚科奇半岛,何时并入俄罗斯的?

发布时间:2024-09-19

唐代史书《通典》中提到:“流鬼在北海之北,北至夜叉国”,这里提到的“流鬼”和“夜叉”均是古代的国家名称。

虽然唐人将其视为国家,实际上它们只能算作部落,“流鬼”位于堪察加半岛,“夜叉”则在楚科奇半岛上。

根据史书记载,夜叉国从未与唐朝有过直接接触,唐人对其有限的了解也是通过流鬼国的使者听闻而来。

从唐人的视角来看,夜叉国显然太过遥远,这片接近北极的严寒之地,即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不适宜生存。

在俄国人尚未吞并西伯利亚之前,楚科奇人世代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直到沙俄探险者的到来,这片土地失去了千年的宁静。

十七世纪初期,罗曼诺夫王朝开始统治俄罗斯,当时的俄国十分贫穷,而皮毛是俄国人用来与欧洲交易、赚取外汇的主要商品。

与大航海时期的西班牙对黄金和香料的疯狂痴迷相似,俄国人对皮毛的需求,推动了一波又一波探险者向东进发。

作为俄罗斯的前身,莫斯科公国最初不过是东欧平原上的一个小国,通过不断扩张,俄国逐渐控制了整个伏尔加河流域。

在俄国人翻越乌拉尔山脉向西伯利亚进发之前,喀山汗国和阿斯特拉罕汗国就已经被沙皇征服。

此时,俄国在欧洲方向屡屡受挫,于是一批批受沙俄资助的探险队开始向东拓展。

从西伯利亚水系图中可以看出,鄂毕河、叶尼塞河和勒拿河是三条主要河流,它们从南部高原一路北流入北冰洋。

如果这三条河流是东西走向,可能俄国向东扩展的时间会大大提前,但人定胜天,在与自然的对抗中俄国人不断适应。

探险队向东进发的过程中,俄国人采用了一种吃水很浅的平底小船,遇到大河便沿河流南北展开探险,遇到陆地便把小船装上雪橇继续向东寻找下一条河流。

这种方式使得俄国人在1598年消灭西伯利亚汗国,到1648年已经抵达楚科奇半岛。

考虑到西伯利亚东西跨越约7000公里的庞大区域,这简直是以风一般的速度完成的。

当俄国人进入勒拿河流域时,最初是以南下争夺黑龙江流域为主要目标,但在清朝前期的强力打击下,这一想法被迫搁置。

1689年,清俄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规定外兴安岭以南归属中国,此后的两百年间,俄国大体遵守了条约规定。

在这期间,俄国调转矛头向楚科奇半岛发起征服行动。

楚科奇人世代以渔猎为生,面对拥有火器的探险队时往往无力招架,但楚科奇人也有自己的优势,即对本土地形和气候的熟悉。

由于欧洲大陆距离遥远,抵达远东的殖民者往往只有几十数百人,这些先驱尽管凶狠残忍,但多数时候并不敢直接与楚科奇人正面冲突,而是采取离间部落之间的办法,拉拢一方打击另一方。

在楚科奇半岛南方有一条名为阿纳德尔的河流,这条河流最终汇入太平洋的白令海。

俄国人在阿纳德尔河的入海口建立了一个据点,这个据点最终发展成为今天楚科奇自治区的首府。

借助阿纳德尔据点,俄国人在楚科奇半岛的势力逐渐扩大,当地土著居民纷纷臣服于沙俄的威胁之下。

根据俄国人的描述,楚科奇猎人习惯用捕获的海象牙齿装饰面部,这恰与中国史书中的“夜叉人,皆豕牙翘出,噉人”相符,翻译成现代汉语则是“夜叉人长着如野猪般的牙齿,吃人”。

然而,对土地极度渴望的俄国并不会因此停止扩张,他们很快南进与清朝争夺外东北,也会跨过白令海峡踏足美洲,甚至沿千岛群岛南下向日本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