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学习一味中药——羚羊角

发布时间:2024-09-18

Image

羚羊角,这个在传统中医中被誉为“治高热不退奇药”的珍贵药材,正面临着传统与现代、保护与利用之间的巨大挑战。

在传统中医理论中,羚羊角被认为具有平肝息风、清肝明目、散血解毒等功效。《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等古代医籍中均有记载。现代研究表明,羚羊角粉确实具有解热、止咳及抗惊厥作用,对小儿高热和肺热咳嗽有显著疗效。2019版《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中,甚至特别推荐羚羊角粉用于“热毒袭肺”类流感的治疗。

然而,羚羊角的使用也面临着严峻的现实挑战。据统计,《中国药典》中收载的1606种中成药中,有983种含有濒危药材,占比高达61%。羚羊角作为其中一种,其使用直接威胁到野生羚羊的生存。从2012年“参观活熊取胆”登上热搜,到2020年穿山甲被移出药典,中药材中濒危动物药材的存量与使用之间的矛盾愈发凸显。

面对这一困境,科研人员正在努力寻找解决方案。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副所长庾石山带领的团队正在研制与野生羚羊角有着等同疗效的人工羚羊角。他们发现,羚羊角中的硬角蛋白是其独特疗效的关键物质。然而,硬角蛋白的三维结构极其复杂,研究难度极大,是目前国际上蛋白质结构解析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之一。

尽管如此,研究团队已经在关键蛋白硬角蛋白的高效绿色制造和羚羊角的组方重构方面取得了突破。他们希望通过现代生物学技术,在分子、细胞、动物等多个层面实现有效成分的功效评价,最终研制出与天然羚羊角有效成分种类、组分、含量一致,疗效等同的高技术代用品。

这一研究不仅关乎羚羊角的替代,更代表了传统中药与现代医学融合的新方向。它体现了在保护野生动物、传承传统医学和推动现代医学发展之间寻求平衡的努力。正如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所长陈士林所言,对于动物药材,尤其是大型、贵重的动物药材,养殖成功的案例并不多。因此,人工合成或替代品的研究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

羚羊角的故事,折射出传统中药在现代社会中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它提醒我们,在传承和发展传统医学的同时,也要注重生态保护和科技创新。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传统智慧与现代科技的完美结合,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