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6
在中国的传统丧葬仪式中,白色是绝对的主色调。逝者的子嗣们披麻戴孝,从头到脚全穿戴白色。而在西方,黑色则是丧葬仪式的主色调。这种鲜明的色彩对比,折射出中西方丧葬文化的深刻差异。
中国丧服“尚白”的传统可以追溯到周代。当时产生了五服制度,按服丧重轻、做工粗细、周期长短分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等。丧礼中要求丧服必须是白色,禁止穿黑色的衣服和帽子。这种制度一直延续到清代,即使到了清代,寡妇虽然穿黑色的裙子,但在丧礼上仍需着白色丧服。
中国丧服“尚白”基于传统文化和心理意识方面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首先是原始禁忌。中国文化的颜色象征建立在早期的政治、文化和教育状况基础上,有一定的政治化和神秘化倾向。我们的祖先因为弱小,无法抗拒猛兽的攻击,在白昼下暴露无遗,对白色产生了一种本能的恐惧感。同时,祖先观察到“月到中秋分外明”,将中秋之月的“银白色”与肃杀的秋季联系在一起,于是白色在中国文化里成了一种颜色禁忌。
其次是崇尚先人。《史记·礼书》云:“天地者,生之本也;先祖者,类之本也;君师者,治之本也。”中国人最早的服装原料取材于麻,清麻脱胶和丝帛漂练之后自然呈现白色,因此白色成了中国人最早的服色。白色丧服体现了对祖先的崇敬。
最后是表达虔诚。丧服的原料选择原则崇尚原始、质朴、自然。《仪礼·丧服》中有关于丧服质地的详细描述,原料越是粗糙自然,就越能表示丧服的厚重和等级。越是与死者亲近的人的丧服,后天的加工越简单,以至于斩衰的原料是生麻布。这种做法体现了礼的“真诚性”。
相比之下,西方丧葬文化中黑色象征着肃穆和庄重。西方各个国家或地区的传统葬礼选用音乐各有不同,但大都是根据《圣经》而作,体现逝者的一切归上帝所有,赞美逝者灵魂所去之处是幸福的天堂。因为对逝者灵魂去往极乐天堂的信仰,嚎啕大哭在西方国家的丧葬仪式中极为罕见。
中西方丧葬文化中色彩象征的差异,反映了两种文化对生死的不同理解。中国文化中,白色象征着对逝者的哀悼和敬意,同时也蕴含着对死亡的敬畏。西方文化中,黑色则象征着对逝者的尊重和对死亡的接受。这种差异源于两种文化不同的历史背景、宗教信仰和哲学思想。
在全球化的今天,中西方丧葬文化的差异仍然存在,但也在不断交融。我们应该在继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对待其他文化。只有在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的基础上,才能实现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