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铁盈利排名!32个城市,27个亏损

发布时间:2024-09-02

Image

Image

中国32个城市的地铁公司中,只有5个在扣除政府补贴后实现盈利。这一数据引发了人们对地铁运营模式的深入思考。

地铁亏损的主要原因在于其高昂的成本。根据中国城市轨道交通协会的数据,2019年全国轨道交通企业运营成本(不含大修更新)的中位数为1126.15万元/公里,进入大修更新期的北上广深等城市更是超过1500万元/公里。以北京地铁为例,2022年其主营业务成本高达115.55亿元,其中人工成本占比超过一半,达到60.67亿元。此外,直接修理费、电力和安检费用等也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相比之下,地铁的收入来源相对单一。以北京地铁为例,2022年其票款收入为46.24亿元,但人均运营成本却高达14.32元,是平均票价的3倍多。这意味着每乘坐一次地铁,政府就需要补贴约8元或29.6元。

面对如此严峻的盈利困境,一些城市开始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其中,TOD(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模式成为了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该模式以城市轨道交通为核心,高密度开发距离车站核心半径1000米左右的区域,将这些区域建设成为多功能社区。

香港地铁是TOD模式的典范。通过将地铁线路与周边的商业、住宅、公共设施等紧密结合,香港地铁实现了票务收入与非票务收入的均衡。其中,非票务收入主要来自于车站内的商业设施以及车站周边的房地产开发。这使得香港地铁在全球地铁系统中独树一帜,实现了稳定的盈利。

在内地,武汉地铁和深圳地铁也成功运用了TOD模式。武汉地铁2022年的年报显示,其资源一级开发的收入为53.94亿元,成本为23.26亿元,净利润达到30.68亿元,成功弥补了地铁运营的亏损。深圳地铁则通过站城一体化开发,2022年在这一领域的营收达到160.48亿元,占公司总营收的66.9%。

然而,TOD模式的成功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以深圳为例,其土地资源较少,房价维持高位,这种特殊性为TOD模式的成功提供了有利条件。但随着新开线路的增加和运营成本的上升,深铁集团2022年的净利润仅为8.66亿元,相比2021年大幅缩水。

尽管地铁运营面临盈利困境,但其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地铁的建设不仅能有效缓解城市交通拥堵,还能带动沿线经济发展,提升城市竞争力。正如中国交通运输协会新技术促进分会专家委员解筱文所言:“地铁作为城市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具有重要的社会服务功能,甚至重要到了必不可少的程度。”

未来,地铁发展需要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之间寻求平衡。一方面,可以通过多元化经营、技术创新等方式提高运营效率;另一方面,也要充分认识到地铁的社会价值,不能单纯以盈利与否来衡量其价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地铁的可持续发展,为城市建设和居民生活带来更大的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