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成语之“高屋建瓴”

发布时间:2024-09-16

Image

“高屋建瓴”这个成语,听起来就有一种居高临下的气势。它的字面意思其实很简单:在高高的屋顶上倒水。但这个简单的动作背后,却蕴含着深刻的智慧。

这个成语最早出自《史记·高祖本纪》。当时,刘邦刚刚打败项羽,成为汉朝的开国皇帝。有人告发楚王韩信要谋反,刘邦就用计将韩信逮捕。这时,大夫田肯来向刘邦祝贺,说:“陛下得到韩信,又治理秦地。秦地地势险要,周围又有山河环绕。如果从这里发兵攻打诸侯,就好比在高高的屋顶上倒水一样,势不可挡。”

田肯的这番话,不仅是在恭维刘邦,更是在提醒他要善用地理优势。在古代,地势高低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负。站在高处,不仅视野开阔,而且进攻时具有天然的优势。这就是“高屋建瓴”最初的含义:居高临下,势不可挡。

随着时间的推移,“高屋建瓴”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扩大。它不再局限于军事领域,而是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和日常语言中。南朝梁的萧纲在《弹棋谱序》中写道:“望兵棋之式道,上升则博翼穹天,赴下则建瓴高屋。”北宋的周邦彦在《汴都赋》中也说:“加兵诸侯,如高屋之建瓴,水神皋天邑,以先得者为上计。”

到了现代,“高屋建瓴”更多地被用来形容对事物有全面、深入的理解和把握。朱自清在《那里走》一文中说:“这种……生活样式,正如高屋建瓴水,它的影响会迅速地伸张到各处。”刘伯承在《千里挺进大别山》中也提到:“毛主席洞察全局,高屋建瓴,在指导革命战争中所表现的那种非凡英明和伟大气概,是史无前例的。”

这个成语之所以能够流传至今,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形象生动,更因为它蕴含着深刻的哲学思想。它告诉我们,要想做出正确的决策,就必须站得高、看得远。只有从全局出发,才能把握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趋势。

在当今复杂多变的社会中,“高屋建瓴”的思维方式尤为重要。面对纷繁复杂的局面,我们更需要有全局观念,能够从宏观角度把握问题的本质。同时,它也提醒我们,不要被眼前的困难所局限,要敢于站在更高的角度思考问题。

总的来说,“高屋建瓴”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语言符号,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种处世哲学。它教导我们要有远见卓识,要善于从宏观角度把握事物,要勇于站在高处俯瞰全局。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这种思维方式无疑会给我们带来巨大的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