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9-19
作为一名儿科医生,我经常遇到家长带着各种担忧来咨询宝宝的发育问题。其中,肌张力异常是一个常见但又容易被忽视的问题。肌张力是指肌肉在静息状态下的一种持续、微小的收缩,是维持身体各种姿势和正常活动的基础。当肌张力过高或过低时,都可能对宝宝的发育产生不利影响。
肌张力异常的早期迹象往往在宝宝的日常生活中就能观察到。 以肌张力高为例,家长可能会发现宝宝的手掌常握拳状,立位时脚尖着地(尖足),行走时呈现剪刀样步态。在活动宝宝的四肢时,可能会感到明显的抵抗力,难以活动。更严重时,宝宝可能会出现角弓反张等异常姿势。
相反, 肌张力过低的宝宝则会显得特别柔软 ,在抱孩子时可能会有种抱不住、孩子总是向下滑的感觉。这类宝宝主动活动较少,关节活动度较大,且被动活动时阻力降低。当将宝宝面向下手托着胸部时,头和四肢都下垂,呈倒U型。
值得注意的是, 肌张力异常并不等同于脑瘫。 虽然肌张力异常是脑瘫的一个常见表现,但并非所有肌张力异常的宝宝都会发展成脑瘫。事实上,肌张力异常可能由多种原因引起,包括早产、宫内感染、出生时缺氧等。因此,当家长发现宝宝有肌张力异常的迹象时,不必过度恐慌,但应及时就医,由专业医生进行详细诊断。
早期发现和干预对宝宝的未来发展至关重要。 以我曾经接诊过的一个案例为例,小山(化名)是一个34周早产儿,出生时有轻度窒息。7个月大时,家长发现他抬头能力差、不能主动翻身、晚上入睡困难等发育迟滞表现,于是带他来就诊。经过评估,我们发现小山的四肢肌张力明显增高,手握拳、拇指内收,扶站时尖足。结合量表评估和神经系统体格检查,我们给出了需要康复治疗的建议。
尽管小山的奶奶认为早产儿发育慢是正常的,但小山的妈妈选择了相信医学,积极开启了康复治疗。 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治疗和理疗,小山的运动发育里程积极追赶同龄儿童。 在一岁的时候,他已经能够四点支撑爬行、扶站、扶走数步,肌张力也大致恢复正常。小山的案例充分说明了早期干预的重要性。
对于家长来说,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观察宝宝的肌张力是否正常呢?首先,可以观察宝宝的肌肉硬度。正常情况下,宝宝的肌肉应该是软软的,富有弹性。如果感觉肌肉像石头一样硬,可能意味着肌张力过高。其次,要注意宝宝的关节活动度。比如,在把尿时,如果宝宝的腿很难打开,或者爬行时像兔子一样跳着爬,这可能是肌张力过高的表现。最后,要留意宝宝是否有异常姿势,如头喜欢后仰、走路时脚尖着地、交叉步态等。
总之,肌张力异常是一个需要家长和医生共同关注的问题。早期发现、准确诊断和及时干预,可以大大改善宝宝的预后。作为儿科医生,我呼吁所有家长在日常生活中多留意宝宝的发育情况,有任何疑问及时就医。让我们携手为宝宝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